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我是最後一批出生於97前的香港人
本貼文共有 28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這段對中國不光彩的歷史,中國當然想後代記著「香港曾經是殖民地,早期的英國人對香港人及中國人存
有歧視......」
經歷150年的英國管治,其實香港人對其身份認同混淆。在早期,中國為了向港人「洗腦」,一方面成立
公民教育委員會推出「愛國教育」宣傳片,另一方面在教育上加入認識國情及身份認同的東西,如常識科
加入身份認同,要「愛國」;不為人知是英治期間歷史慢慢「被消失」。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甚至一些具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物也漸漸出現在博物館
、書本及相片,但它們在現實已經消失了。2007年7月31日,見證殖民地時代港督上任、英國皇室來港訪
問-----皇后碼頭因中環填海計劃拆卸,它是殖民地時代一個具保留建築,它是香港人的一個公共空間(指任
何人可以進入的空間),它是香港大會堂及愛丁堡廣場組成的建築群,它是具1950年實用主義的建築物。
它消失的主因除了填海外,還有......
「中國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事實上,香港在殖民地時代早期華人被白人歧視,但隨二次大戰後出現普世價值(如民主、自由、種族平
等 )其中種族平等改善香港華人及白人關係,其實殖民地時代初期,英國採用懷柔管治政策,除了華人要
學英文及不能居住在半山(在半山傭人除外,何東是例外),華人的傳統習俗(包括節日)得到保留,吸納華
人精英加入行政及立法局(早期只佔極少數華人),培訓華人精英。
但中國忘記了香港人對集體回憶重要,尤其是本土文化及歷史的流傳。年青一代努力保留具意義的建築
、歷史及本土文化。
下一章,我會談及香港獨有的文化
有歧視......」
經歷150年的英國管治,其實香港人對其身份認同混淆。在早期,中國為了向港人「洗腦」,一方面成立
公民教育委員會推出「愛國教育」宣傳片,另一方面在教育上加入認識國情及身份認同的東西,如常識科
加入身份認同,要「愛國」;不為人知是英治期間歷史慢慢「被消失」。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甚至一些具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物也漸漸出現在博物館
、書本及相片,但它們在現實已經消失了。2007年7月31日,見證殖民地時代港督上任、英國皇室來港訪
問-----皇后碼頭因中環填海計劃拆卸,它是殖民地時代一個具保留建築,它是香港人的一個公共空間(指任
何人可以進入的空間),它是香港大會堂及愛丁堡廣場組成的建築群,它是具1950年實用主義的建築物。
它消失的主因除了填海外,還有......
「中國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事實上,香港在殖民地時代早期華人被白人歧視,但隨二次大戰後出現普世價值(如民主、自由、種族平
等 )其中種族平等改善香港華人及白人關係,其實殖民地時代初期,英國採用懷柔管治政策,除了華人要
學英文及不能居住在半山(在半山傭人除外,何東是例外),華人的傳統習俗(包括節日)得到保留,吸納華
人精英加入行政及立法局(早期只佔極少數華人),培訓華人精英。
但中國忘記了香港人對集體回憶重要,尤其是本土文化及歷史的流傳。年青一代努力保留具意義的建築
、歷史及本土文化。
下一章,我會談及香港獨有的文化

作家進駐膠登
支持
支持
作家進駐膠登
支持

有BNO可以去其他西方國家做嘢

[#FF0000]支持[/#FF0000][/size=5] 

第四章 獨有的文化
文化,何謂文化?文化是指音樂、運動、語言、地域、文學、電影、雕塑、戲劇及繪畫等。一般人認為
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只有利益沒有文化可言。
事實上,香港是中西薈萃,華洋混雜,又怎會沒有交流呢?
說起香港的語言,不得不提中英夾雜及有趣詞彙。近日,魔女忙於學業,溫習時發現筆記的部份中文解釋
,那些解釋並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承襲於古漢語用詞。
「士多」一詞是香港獨有的音譯詞......
文化,何謂文化?文化是指音樂、運動、語言、地域、文學、電影、雕塑、戲劇及繪畫等。一般人認為
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只有利益沒有文化可言。
事實上,香港是中西薈萃,華洋混雜,又怎會沒有交流呢?
說起香港的語言,不得不提中英夾雜及有趣詞彙。近日,魔女忙於學業,溫習時發現筆記的部份中文解釋
,那些解釋並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承襲於古漢語用詞。
「士多」一詞是香港獨有的音譯詞......
這段對中國不光彩的歷史,中國當然想後代記著「香港曾經是殖民地,早期的英國人對香港人及中國人存
有歧視......」
經歷150年的英國管治,其實香港人對其身份認同混淆。在早期,中國為了向港人「洗腦」,一方面成立
公民教育委員會推出「愛國教育」宣傳片,另一方面在教育上加入認識國情及身份認同的東西,如常識科
加入身份認同,要「愛國」;不為人知是英治期間歷史慢慢「被消失」。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
大家有沒有發現回歸後街上的紅色郵筒消失得快,甚至一些具有殖民地時代的建築物也漸漸出現在博物館
、書本及相片,但它們在現實已經消失了。2007年7月31日,見證殖民地時代港督上任、英國皇室來港訪
問-----皇后碼頭因中環填海計劃拆卸,它是殖民地時代一個具保留建築,它是香港人的一個公共空間(指任
何人可以進入的空間),它是香港大會堂及愛丁堡廣場組成的建築群,它是具1950年實用主義的建築物。
它消失的主因除了填海外,還有......
「中國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
事實上,香港在殖民地時代早期華人被白人歧視,但隨二次大戰後出現普世價值(如民主、自由、種族平
等 )其中種族平等改善香港華人及白人關係,其實殖民地時代初期,英國採用懷柔管治政策,除了華人要
學英文及不能居住在半山(在半山傭人除外,何東是例外),華人的傳統習俗(包括節日)得到保留,吸納華
人精英加入行政及立法局(早期只佔極少數華人),培訓華人精英。
[#FF0000]
但中國忘記了香港人對集體回憶重要,尤其是本土文化及歷史的流傳。年青一代努力保留具意義的建築
、歷史及本土文化。 [/#FF0000]
下一章,我會談及香港獨有的文化
中共操之過急而導致既惡果

赤化







第四章 獨有的文化
文化,何謂文化?文化是指音樂、運動、語言、地域、文學、電影、雕塑、戲劇及繪畫等。一般人認為
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只有利益沒有文化可言。
事實上,香港是中西薈萃,華洋混雜,又怎會沒有交流呢?
說起香港的語言,不得不提中英夾雜及有趣詞彙。近日,魔女忙於學業,溫習時發現筆記的部份中文解釋
,那些解釋並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承襲於古漢語用詞。
「士多」一詞是香港獨有的音譯詞......
文化,何謂文化?文化是指音樂、運動、語言、地域、文學、電影、雕塑、戲劇及繪畫等。一般人認為
香港是一個文化沙漠,只有利益沒有文化可言。
事實上,香港是中西薈萃,華洋混雜,又怎會沒有交流呢?
說起香港的語言,不得不提中英夾雜及有趣詞彙。近日,魔女忙於學業,溫習時發現筆記的部份中文解釋
,那些解釋並不是完全.....不是完全承襲於古漢語用詞。
「士多」一詞是香港獨有的音譯詞......
秒後自動載入第3頁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