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安心出行(新加坡版),如何為高科技監控開路?
港府近日又絞盡腦汁要市民安裝「安心出行」,但普羅市民就是不敢安心;相比之下,新加坡人普遍都輕易就範,就算警方被揭可查閱數據,最終仍沒有引起太大爭議。獨立記者韓俐穎(Kirsten Han)文章便分析,事件一再反映新加坡私隱意識薄弱,在疫情爆發前,高科技監控就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

新加坡版「安心出行」名為「SafeEntry」,要求市民出入所有場所必須掃瞄特定 QR Code。今年初推出的另一個新追蹤程式「TraceTogether」,更可透過電話與電話間的藍牙訊號,追查市民曾經在甚麼地方、與甚麼人互動。政府又打算應用藍牙信標(Bluetooth Beacons)技術,市民日後無需主動打卡,各場所的藍牙感應器會自動連接市民電話,更緊密追蹤市民的行蹤。

雖然私隱權是「世界人權宣言」的人權一部分,但韓俐穎提醒,新加坡憲法從未保障私隱權利,監控和侵犯私隱不但是常態,政府更不時公開各類監控大計,涉及收集龐大的個人數據,卻未有引起外界關注。

上月,政府確認新加坡全島已安裝近 9 萬個警方監控鏡頭;移民與關卡局(ICA)又宣佈,以後出入境人士將要接受虹膜及臉部識別掃瞄,作為生物特徵數據;政府推出的 Smart Nation 計劃,引入臉部識別與驗證技術,包括用於試驗中的智能燈柱。諸如此類的項目,政府通常都會說成事在必行、以改善民眾生活為目的,事前僅告知民眾計劃詳情,而甚少討論空間。

新加坡人也並非一聲不吭,政府在年初承認,防疫追蹤程式收集的數據可用於刑事調查,有違當初承諾,事件確曾觸發輿論非議。為回應私隱疑慮,國會其後立法限制執法部門的權力,只有牽涉綁架、強姦、謀殺,以及販毒金額可判死刑的案件,方可取得有關數據。這看似是讓步,卻變相承認這些程式不僅僅是防疫工具,而數碼監控範圍還在不斷擴大,但抗議聲已無疾而終。

私隱意識欠奉的環境下,外勞權益特別不受保障。雖然安裝追蹤應用程式仍是自願性質,但居住宿舍的外勞卻沒有選擇,只要居住數個月便得強制安裝程式;外勞活躍地區的監控問題也尤其嚴重,2016 至 2020 年間,外號「小印度」的南亞社區監控鏡頭數目,就由 34 個急增至 200 個。

另一個私隱最不受保障的群體,正是獄中囚犯。韓俐穎指出,雖則囚犯在獄中從沒有百分百私隱,但新加坡對囚犯私隱的侵犯,卻遠超合理需要。新加坡監獄署(SPS)曾經炫耀其所謂「無獄卒監獄」(Prison Without Guards)計劃,實質就是為每個牢房安裝監控鏡頭,當中更附設有臉部識別、影像分析、人工智能統計、以及偵測囚犯「攻擊性和異常行為」技術。

監獄署可依法查閱和複製囚犯對外通訊內容,包括與親友和律師的信件,有數宗案件甚至揭發,監獄署涉嫌超越職權範圍,把囚犯私人信件副本交予檢察部門。此舉大有可能削弱審訊的公正桯度,其中囚犯與辯方律師對話內容最是敏感。新加坡總檢察署(AGC)卻辯稱,不會因此取得任何好處,但有關爭議卻從未得到獨立調查。
Good0Bad1
2021/04/14, 6:52:58 晚上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