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娛樂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奮鬥房】我們與台灣人,從來都是聽着一樣的歌,看着一樣的電影長大的
https://hk.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entertainment/daily/article/20200112/20841962

【奮鬥房】我們與台灣人,從來都是聽着一樣的歌,看着一樣的電影長大的


雖然台灣巿場看來比香港大,但很多一線的台灣歌手,都會特意來香港用「唔鹹唔淡」的廣東話來發行廣東歌,像張信哲。

聖誕節期間,跟好友一起到了台北去。我們進了戲院看戲,開場前戲院播了一段資訊,當中閃出一段文字,我看着看着才突然想起,轉身跟好友說:「全世界應該只剩下台灣,跟香港一樣是用中文繁體字的了。」

內地用簡體;馬來西亞用簡體;曾在新加坡工作過,當地也是用簡體。香港與台灣,原來就是「保育」繁體字的兩個最後地區。為甚麼台灣對香港人來說會如此親切?因為香港與台灣,在文化上,生活上,從來就是這麼唇齒相依。

在內地市場還未打開的90年代,香港與台灣就是兩個最大的音樂舞台,任何人能走紅其中一邊,另一邊的舞台自自然然的也會為他提供階梯。早年的張學友、劉德華、王傑、黎明,每年可以推出三至四張唱片,一邊發行主攻香港市場的粵語唱片,另一邊又發行主攻台灣的國語唱片,而唱片中的歌曲,很多時候有一半以上都是一曲二詞。那時有兩種現象:一是兩地都力谷同一首曲,像王傑粵語的《幾分傷心幾分痴》,與國語的《一場遊戲一場夢》,明明是同一首曲,但有趣地兩首竟然都能在香港紅起來;一是像張學友,兩邊主打歌不同的曲,但唱片內的side track繼續保留一曲二詞,於是在香港一樣流行《吻別》,而台灣人又同樣懂得粵語的《餓狼傳說》。

另一方面,雖然台灣市場看來比香港大,但很多一線的台灣歌手,都會特意來香港用「唔鹹唔淡」的廣東話來發行廣東歌,像張信哲,像蘇慧倫,當然還有字正腔圓的周華健(他本身其實是到台灣發展的香港人)。

至於電影就更不用說了,那些年香港的商業電影發展得比台灣的好很多,於是很多台灣演員以至電影工作者,都來了香港發展,而台灣同時又是香港電影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海外市場,由80年代的周潤發開始,一直到2000年代的楊千嬅,都是靠香港電影形象來建立自己的台灣市場。

香港與台灣,在奠定流行文化發展最重要的八、九十年代,都是一起成長的,那個年代香港或台灣少了其中一邊,大家的發展都不會那麼精采。然而若你心水夠清的話,你就會看懂今天在內地靠綜藝節目賺錢走紅的一班港台藝人,重演的甚麼「回憶殺」、「經典重現」,販賣的其實都是那個年代,藉着香港台灣兩地互相補足下,所建立出來的港台集體回憶,不過他們將那珍貴的重演放在內地而已。即是說今天的內地,其實也一樣在懷香港與台灣的舊。

[orange]台灣說的雖然是國語,但在整體的文化品味與發展上,是世界上最接近香港的一個地方,反之亦然,所以為何香港人會對台灣的未來如此着緊?除了政治上有着互相觀照的原因外,背後更深的是一份兄弟姊妹級的感情,我們都是聽着一樣的歌,看着一樣的電影長大的。[/orange]

祝福香港與台灣,在未來也能並肩而行,走出自己光明的路。

撰文:陳詠燊
Good0Bad0
2020/01/12, 9:37:31 晚上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