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香港面臨深層次人權危機 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 - 陳成斌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20191211/NTM5PFATOZ7ZMPHTAQA4O4SSEU/

香港面臨深層次人權危機
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 - 陳成斌



香港於12月8日再經歷了一次數十萬人的遊行,把香港問題和國際人權掛鈎,可說是既有本土價值,亦兼具國際意義的一次示威。

本土的意義是,有人擔心在區議會選舉親政府的黨派大敗後,等於幫市民消了氣,令運動和訴求冷卻下來,甚至無疾而終。另一方面,自從理大被圍困後,大家不肯定應用甚麼方式表達民怨。在這情況下,一場規模龐大的遊行,就像一支強心針,可以使人得知民情如何。

除了本土意義外,筆者更想着重討論遊行的國際意義。這次遊行的主題是捍衞人權,選在國際人權日(12月10日)之前的周日舉行。香港雖不是國家,但英國當年有把國際人權公約延伸至香港,《中英聯合聲明》也確保回歸後公約繼續在香港生效。在法理上,香港人堅守人權絕對合情合理。

有人覺得中國官方一直強烈反對人權,因為人權只是西方價值。這裏要分開兩個層面來回應。在政治上,中國政府對人權的態度其實頗為搖擺不定。《世界人權宣言》可說是上世紀最能得到大多數國家同意的國際文件,法理上中國政府亦有簽署《宣言》和《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甚至每年都出版官方的人權白皮書。他們常常否定人權的價值,亦可說是對人權標準模稜兩可,前後不一。

至於價值層面,有人認為人權只是西方價值而非普世價值,因為東亞自有例如儒家思想等傳統,不用引入西方的一套。

如果我們要討論一些較抽象的議題,例如人權到底是絕對的道德基礎還是有效而良好的後果,儒家思想確實會與另外一些哲學,例如自然法理論或效益主義等有所不同。可是,當我們要探討《宣言》內的人權,儒家與人權便不見得有很大的衝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宣言》從起草時便既有強調其普及性,亦會兼顧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傳統。《宣言》有九位主要起草人,其中一位便是國民政府代表張彭春。


獨裁者難接受權力被制衡

或許人權之所以令當權者感冒,原因不是文化衝突,而是國際人權法會基於每個人的尊嚴與自由去規範社會甚至政府作為,避免當權者變成希特拉。這種道德上以至於國際上的制衡,才是使獨裁者最難接受的地方。

這半年來,世界各地都有此起彼落的抗爭,例如玻利維亞、智利、伊拉克等。然而,這些地方的政府都因為民意壓力過大而不能為所欲為,領袖或高官甚至被迫下台才能平息民憤。或許只有香港政府才能如此毫無節制,不聽民意之餘也沒有人為亂局負責,把政治問題當成治安問題來面對,結果引發越來越多侵犯人權的案例。不接受人權的制約,反倒不斷侵犯人權,這是香港現在面對的深層次危機。

對不少港人來說,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都是核心價值,更是我們可以連接全球的內容。例如美國朝野一致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方固然對此反感,卻是香港和美國兩地民眾有高度共識的法案,原因正在於大家對人權和其他普世價值的堅持和追求。人權不僅是香港當前面對的問題,亦是全球的普世價值。這次遊行,用了堅守人權來把香港再一次和全球連接起來,不論從學術上還是應用層面來說,都深具意義。
(台灣《蘋果日報》蘋論陣線供稿)

陳成斌
浸大宗哲系助理教授
Good0Bad0
2019/12/11, 1:25:25 下午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