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你思想封閉嗎? - 王偉雄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E7%8E%8B%E5%81%89%E9%9B%84/daily/article/20191019/20789554/

你思想封閉嗎? - 王偉雄


互聯網

不久前跟朋友就香港的政治情勢有些爭論,最後她拋出一句:「看事情要看全面!」我立即反應說:「嘩,我舉腳贊成呀!」她的言下之意是「我看得全面,你卻不」,而我的言下之意也是「我看得全面,你卻不」。那麼,究竟是誰看得全面呢?答案是:「大概兩人都看得不全面。」複雜的政治情勢,涉及太多因素,要看得全面,談何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

然而,假如將問題換作「誰看得沒那麼偏狹呢?」,相信我和那位朋友還是同樣認為自己的看法沒對方的那麼偏狹。要是爭論下去,恐怕會一直各自堅持己見,而且對己見的正面評價不變(「我的見解較你的客觀、理性、持平、通透 ……」)。那豈不成了思想上的困局?如果兩人都思想封閉(close-minded),那就真是個思想困局了;不過,如果見解錯誤的一方思想不封閉(英文是"open-minded",可直譯為「思想開放」,但「思想開放」一般指思想開明、不保守,因此我用了「思想不封閉」),仍然有機會因繼續審視理據而改變看法,雙方終於達致共識。

問題是,如何判斷誰是錯誤的一方呢?我既然持有某見解,當然認為那見解是對的;你的見解與我相反,我當然認為錯的是你。同理,你認為你對,我錯。因此,雖然「如果見解錯誤的一方思想不封閉,雙方便有機會達致共識」是說對了,但「見解錯誤的一方應該保持思想不封閉」卻不是實際上有效的思考原則──遵守這原則,無論是哪一方,都不會對自己的見解保持思想不封閉。能有效地幫助雙方不陷入思想困局、最終達致共識的思考原則應該是:不管事實上誰是誰非,雙方都應該保持思想不封閉。

可是,還有這個難題:如何保持思想不封閉?問任何對某一議題有見解的人:「你的見解有思想封閉之病嗎?」相信極少人(如果有的話)會答:「是的,我思想封閉。」正如我們自然認為自己的見解客觀、理性、持平、通透,我們也自然認為自己思想不封閉,因為同樣的心理因素在作祟,令我們看好看高自己。那麼,我們是不是終歸走不出爭議中的思想困局?

倒不是。不過,「如何保持思想不封閉」是個大題目,這裏我只有篇幅略談一個要點。正如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能單靠抽象的保健意識或態度,還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認識能引致身體不健康的各種因素,加以提防;要保持思想不封閉,也不能單靠抽象的態度,只是對自己說:「我要保持思想不封閉。」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思考的弱點、壞習慣和不良傾向,以及認識一般人都容易有的認知偏差和容易犯的思考錯誤,加以提防。前者是自我反省,乃修為,沒有一定的方法,也很難由別人來教導;後者是增加知識,那比較好辦,多讀點書、多吸收有關資訊,總有幫助。

讓我舉個有趣的例子作結。如果你知道一般人在估計機會率(probability)時很容易出錯,因為機會率的計算往往不符合直覺,你便會在估計機會率時特別小心,而且會較不那麼肯定自己的估計是對的。機會率估計錯誤,有時還由於注意力集中於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同樣重要的其他方面。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過一個機會率問題,給不同的人解答;問題看似很容易,但大部份人都答錯了,包括某年史丹福大學一群受過統計學及機會率計算訓練的博士生(他們80%人答錯了)。我將Kahneman & Tversky的問題「本土化」,變成這樣:

「阿勇今年二十三歲,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畢業,熱愛香港,關心政治,五年前積極參與雨傘運動,甚至因而與藍絲家人鬧得很不愉快。」請根據以上資料,估計下列兩個選項哪個較有機會為真:(A)阿勇在中資出版社工作;(B)阿勇在中資出版社工作,並且積極參與由反送中條例引發的抗爭運動。

如果你認為(B)是正確答案,你便錯了(你可能因為題目這樣出而second-guess答案是(A),但那不算是你的真心答案)。錯在哪裏?我讓你自己細心思考好了。

(隔星期六刊登)

王偉雄
電郵 :[email protected]
Good0Bad0
2019/10/19, 1:43:12 下午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