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愛國vs愛港:屈辱者之戰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1017/20788538

愛國vs愛港:屈辱者之戰
時事評論員 - 沈舟



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一句「為自由而戰,支持香港」推文引發的風波漸趨平息,然而怒髮衝冠、兩軍對壘的性質仍然引人深思。表面上看是愛國vs愛港,實際上是兩個屈辱者之間的戰爭。美國NBA布魯克林籃網隊老闆,同時又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早前發出的一封〈致所有NBA球迷的公開信〉,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大陸愛國者憤怒的理由。

蔡崇信列舉了三個歷史事實:19世紀中期英法侵略者發起的鴉片戰爭、19世紀末八國聯軍對北京發起的戰爭、以及1937年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戰爭。他得出的結論是「我之所以講這些歷史,是希望你們明白為甚麼中國人民如此警惕外國分裂勢力。對於香港問題,中國人民感受到的情緒,就是多年前被侵略者羞辱而產生的憤怒。」根據蔡崇信的邏輯,如今的「香港之戰」,就是中國作為「屈辱者」,一百多年來抵抗「外國分裂勢力」的戰爭延續。

相對大陸愛國者的「為主權而戰」,香港人的抗爭性質已被莫利說得明明白白:「為自由而戰」。反修例運動的第一口號就是「Free Hong Kong」,四個多月以來,共有超過2,400名示威者被拘捕,其中大部份是年輕人。以「9.29反極權遊行」中警方公佈的數據來看,當天共有96人被控「參與暴動罪」,平均年齡為22歲,正好與回歸後的香港特區同齡。這些人顯然無法體會到那些來自外國分裂勢力施加的「百年屈辱」,親身感受到的只是回歸後,被「境外勢力」中共所謂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帶來的被壓迫、被欺凌的種種屈辱。


民族主義背後的蠱惑家

兩個屈辱者,一個為主權而戰,一個為自由而戰,都可以在身份政治中得到解釋。身份政治的實質,就是「受害者政治」。美國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身份認同:對尊嚴的要求以及憤懣政治》,他認為,當今世界「文明的衝突」正在被「身份之戰」所取代.他指出:「人們總是希望自己所屬的身份標識以及自己懷有歸屬感的身份群體獲得外界社會的認可,尤其是那些由於歷史沿革而被邊緣化的群體」,「另一方面,對於特殊化認可的渴求也可能以民族主義或者伊斯蘭主義的形式,宣稱為捍衞自己所在共同體的尊嚴而戰」,這樣就會產生出一些「充滿野心的蠱惑家們(Ambitious Demagogues)」。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在其著作《身份與暴力》中也談到了身份之戰。他認為,每個人的身份都是多重性的,同一個人「可以是一名基督教徒、自由主義者、女性、小說家、女權主義者、異性戀者、戲劇愛好者、網球迷」等等,不能用單一的身份來標籤一個多重性的人;「將某種唯一身份強加於一個人是挑撥派別對立的關鍵技巧」,「那些宣揚這種或那種單一身份的觀念,有意無意地孕育了這個世界的暴力」。

再看NBA風波,國務院發言人耿爽最初就莫利的錯誤言論提出嚴重交涉,並說「不了解中國民意是行不通的」。後來局勢發展狠狠地打了他的臉,本月10號NBA上海賽事依然爆滿,12號的深圳賽事繼續火熱,黃牛票價炒到了七萬元一張。無數觀眾不僅僅是中國人身份,此時此刻更重要的還是球迷身份,他們面對世界球壇巨星,感到的不是屈辱,而是無比的崇拜和激動。

中共是中國民族主義狂潮中的蠱惑家,挑起民眾對外國勢力的仇恨,就是它維持自己獨裁統治的「關鍵技巧」。而在尊重多元文化和身份的港人看來,回歸後自由受限,真普選無望,我們在中共「全面管治權」下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屈辱,惟有抗爭才能得以消除。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哪裏有自由,哪裏就是我的祖國」,這也是700萬港人對「愛國愛港」的最終理解。

沈舟
時事評論員



上一則
上一則
世道人生:色厲源於內荏 (李怡)

下一則
歡迎投稿
Good0Bad0
2019/10/17, 3:49:31 下午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