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反送中為何激進化 恒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 鄧鍵一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1010/20784023

反送中為何激進化
恒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 鄧鍵一



整場反修例運動自6月爆發至今,抗爭方式及武力不斷升級。正如很多評論提到,不斷升級的抗爭武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政府冷淡回應五大訴求,和警察濫暴激起民憤所致。在抗爭武力升級同時,群眾的訴求及想法也因應局勢轉變。

最具體的例子是,整個運動的口號由最初的「不撤不散」到七一後擴展為五大訴求,到了7月中,梁天琦當年的競選口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逐漸被認同,成為了示威者廣泛使用的抗爭口號。

隨着政府持續不回應、不讓步,加上一直加劇的警民衝突,部份示威者會傾向尋求比較徹底的政治轉變。例如我們在7月21日進行的示威現場問卷調查就顯示,65.2%受訪者贊成或十分贊成把運動的焦點,由要求撤回修例改為重啟政改。這結果反映出早在7月,已有過半示威者支持把運動焦點轉為爭取比較根本的政治轉變。

踏入8月底,抗爭內涵進一步豐富,甚至向建立政治共同體的方向邁進。8月23日的香港之路,全港各區市民自發組成人鏈,以和平方式宣示團結力量,成為除了一般遊行集會之外,香港人建立共同感的標誌事件。到了9月,有網民為運動創作了歌曲《願榮光歸香港》,豐富了建立共同體過程所需要的儀式元素。9月開始,經常有大量市民聚集香港各大型商場,高唱抗爭歌曲,甚至有市民揚言,這是香港人的「國歌」。在9月15日的遊行現場,就有73%示威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這首歌是香港人的『國歌』」。到了10月1日,這個百分比更上升至83.1%。


政權壓迫促成共同體想法

換言之,如果回顧整場運動的發展,除了抗爭方式逐步激進化之外,整個示威的訴求,所涉及的符號內涵,也逐漸轉向尋求更結構方面的政治轉變,甚至往香港人成為政治共同體的方向發展。在10月1日港島區大型遊行的現場問卷調查,分別有82.5%、65%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這次運動令我覺得一國兩制並不可行」、「這次運動令我覺得香港人應該尋求脫離中國統治」兩句子。

前者的數字比後者高是十分正常的,畢竟前者是示威者對現狀的判斷,而對現狀的判斷並不一定指向某種解決方法。但是,後者超過六成,則具有指標意義。如果對香港政治問題最極端的解決方式,真的莫過於「脫離中國統治」的話(當然這不等於是最理想的解決方式),超過一半示威者在過去幾個月,面對政府不聽民意、面對警察濫權濫暴,的確逐漸對一種最極端的運動目標產生認同。

這並非指反修例運動會演變成港獨運動。上述兩句子強調「這次運動令我覺得……」即是說,受訪者同意「覺得一國兩制並不可行」和「覺得香港人應該尋求脫離中國統治」,都是來自抗爭事件與政府互動過程的反射態度。對上述句子的認同,涉及受訪者的情緒、對政府會否聆聽民意的判斷,甚至是一種絕望的感覺。

舉例說,在同一調查,我們發現同意「這次運動令我覺得香港人應該尋求脫離中國統治」的受訪者,也傾向同意「香港的情況已經太壞,即使政府採取極端手段鎮壓運動也沒有甚麼可怕」。換言之,如果同意「這次運動令我覺得香港人應該尋求脫離中國統治」是一種意識形態激進化,這個激進化與抗爭者在運動過程中,對現狀產生悲觀判斷兩者互相糾纏。

可惜的是,從政府縱容警察濫權濫暴,到近期實施禁蒙面法,都反映出政府處理事件的視野,只局限於眼睛所見縱火、破壞公共設施等激進行為,忽略了狀況持續惡化,民憤一直累積,會同時令香港市民自覺為政治共同體的想法都更趨牢固。或許有一天,政府真的可以把這場運動一切激烈抗爭行為統統壓下去。但激進化的意識形態形成了,就回不了頭。那時候回望,可能這場反修例運動才是往後所有政治不穩的開端。

(台灣《蘋果日報》蘋論陣線供稿)

鄧鍵一
恒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上一則
上一則
香港出路(中)--一個「容易」的做法 (李柱銘)

下一則
歡迎投稿
Good0Bad0
2019/10/10, 7:19:39 晚上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