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醫療券只是自願醫保實驗品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90313/20632045

醫療券只是自願醫保實驗品(利世民) - 利世民



幾年前的冬天,老父說手上的醫療券不用白不用,所以走去一間中醫藥連鎖店問症,固本培元。中醫師給他開了四服湯藥,其實都是八珍湯之類的普通藥材,但索價3,600大元。其實在此之前一年,老父用醫療券配了一副數千元的老花眼鏡。兩年下來,那副老花眼鏡仍然在抽屜裏,原封不動。

又話說,有次老媽定期洗牙,完成過數後,她才發覺,賬單金額比平常高出許多。當然,老人家不知道投訴門路,被牙醫診所坑了,除了跟家人發牢騷,就只有在長者的微信群組將事件廣傳。但自此之後,老媽也學精了;以後無論是中醫、西醫、牙醫甚至是視光師,接受任何服務之前,都必定會先小人後君子,先問清楚收費。

兩老的經歷,令我更加有理由相信,政府推出長者醫療券,其實是為了實驗在自願醫保之下,如何對受補貼的供應作出規管。今天,食衞局提出收緊長者醫療券視光服務上限為每年2,000大元,我也覺得是這場政策實驗的一次微調。

香港的長者醫療券,形式上是免供的有上限醫療儲蓄戶口(Health Saving Account)。在美國,醫療儲蓄戶口是醫療保險之上另一層醫療融資;醫療保險和醫療儲蓄戶口,雖然模式有所分別,但一樣都是依賴一個具充份競爭的私營醫療市場提供所需服務。

透過長者醫療券這種有限度的醫療儲蓄戶口,政府不但可以實驗在類似制度下的市場運作情況,與此同時建立起來的支付系統,其實也是未來自願醫保的雛形。


改革應着重市場自由競爭

推行自願醫保,政府的主觀願望是借「錢跟病人走」的醫療融資,鼓勵有能力付擔私營醫療的市民,選擇放棄公共醫療。可是,現實是除了門診服務以外,其他大多數的醫療服務,都是由公營部門包辦。官員口中所講的「公私營醫療失衡」,其實是經濟學中典型的排擠效應(Crowding-out Effect);公營部門免費醫療服務,令私營市場只集中在收費高而且風險相對低的非必要服務。

醫療融資改革,是否可以促成私人醫療市場的出現?香港的醫療資源,很大程度上透過公營部門分配,尤其是醫管局,至於是否有效,大家有目共睹。所以,真正的改革,重點在於如何透過私人醫療市場更有效地分配資源。

從長者醫療券,可以推斷一旦推出了自願醫保,政府將會在價格和服務上作出一定的制約。事實上,政府曾流出一份自願醫保的「價目表」,醫生認為定價太低,消費者卻嫌保障的範圍和金額不吸引。恐現最終的結局只有兩個:一,自願醫保再度難產。二,在現行的公共醫療服務之外,出現半公半私的「醫管局+」。

說到底,核心問題是香港的醫療市場除了公私營失衡,就算是私營市場競爭亦不全面,遠的不說,若然醫療市場有自由競爭,價格和服務質素水平有透明度,又怎會有像我老父老媽經歷過的奇遇?

利世民



上一則
上一則
世道人生:報應 (李怡)

下一則
下一則
被毀的法治怎能作賣點? (李柱銘)
Good0Bad0
2019/03/14, 7:34:43 晚上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