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時代精神病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columnist/潘東凱/daily/article/20190112/20589068

2019年01月12日

時代精神病 - 潘東凱


互聯網



黑格爾創造了一個歷久不衰的概念,就是「時代精神」(zeitgeist,或spirit of the times),意思是說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當代主流的思潮或意識形態,統領當時的知識界及在社會成為主流思想,雖然黑格爾當時似乎並沒有說明,這個時代精神是否要像今天某國領導人指示必須「定於一尊」,成為道德明燈,甚至《聖經》一樣「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的神」的威力(不過聽聞在某領導人治下,上述基督教的十誡之首也得廢了),回顧過去兩個世紀,不同的時代狂飆確曾在不同的年代把整個社會整個世代的人們薰得如癡如醉,令很多人長時期當作顛撲不破、不容懷疑的絕對真理。

19世紀末,晚清積弱,洋務、立憲維新相繼失敗,中國知識界開始傾向革命,但革命思維的一致性主要在「排滿」,對滿清被排掉後的具體打算仍沒有明確清晰的主張,連革命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都是拿五百多年前(1367年)宋濂的反元檄文循環再用(見12月8日拙文「扶x滅洋」),以孫文頗為讚賞稱為「熱心血性的革命黨」的烈士陳天華在1905年自殺殉國前不久寫的傳頌一時的通俗革命文字《猛回頭》為例,把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及當時世界全球局勢都寫進去,但內容和立論仍不乏自相矛盾之處,比方一方面歌頌參與維新變法而犧牲的譚嗣同為真豪傑,另一方面又說立憲派是假的;一方面說義和團反對洋人心意是好的,卻又對其「扶清滅洋」視而不見,自顧自排滿;一方面反對洋人瓜分中國,另一方面卻號召學英吉利、意大利及德意志等等,令人摸不着頭腦。

可見直至19世紀末,大一統、籠罩一切的時代精神在中國還沒有形成。

辛亥革命之後的十多年間,幾件大事的發生改變了一切:就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和1923年國民黨以俄為師及容共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

經歷過上述幾件大事的洗禮,尤其是最後一項,蘇聯把中國革命精英透過國共合作收歸其政治操控之下,以謀取為其本位(蘇俄)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基礎(共產主義運動的統一戰線元祖),制定了一條政治文化意識形態全方位路線,形成了整整一個世紀而歷久不衰的中華時代精神,總括來說就是:排外(反帝、反殖)、仇富(反資)及不問情由的「愛國」(反西方)卻同時全盤否定中國固有文化(反封建、反孔)。

當年國民黨在孫中山死後由容共走向清共,其實所謂水火不容的左右派有微妙的共同語言:就是「愛國」排外及反西方。甚至六十年代香港有崇高地位的知識分子刊物《盤古》由創刊的堅決反共一百八十度轉變為紅色中國的代言人,背後也有一條「愛國」主線在牽引,刊物創辦人之一戴天早年詩歌《石頭記》就被視為批判殖民主義的經典,至於為甚麼要「反殖」,很多人都沒有深究,當然也沒有人提起,孫中山本人直到晚年於1923年重返港大,仍然對香港讚不絕口,坦然承認革命思想來自這塊殖民地。

港大百年紀念刊裏的《港大學生會文化》關於保釣運動有這樣的的描述:「1971年5月,美國擅自將琉球及釣魚台移交日本。此事 令各地華人譁然,喚醒眾人的愛國情緒,認為是喪權辱國、掠奪土地之舉,遂發起保釣運動……迅速蔓延到全美各大學……香港亦受美國影響,興起保釣運動。香港學生於2月成立『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更先後舉行多次示威……。」

香港學生從此「覺醒」了。

看罷年前網媒一篇學運回憶則對保釣後續的寫法你會豁然大悟:「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之後,1971年12月,香港大學學生會組織了首次『回國觀光團』。是次團員二十多名,從廣州到北京,沿途有各省市官員接待。文革中的中國,給這些作為外賓的香港學生留下了很好印象:『這些首長都沒有官架子,接待我們都非常熱情,有些更削好了梨子,拿了一大把糖果,跑到我們跟前派,最令人舒服』。觀光團『欣賞祖國河山』、參觀工廠、拜訪中小學(看『紅小兵』演出)、觀看革命樣板劇(《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等等),也同時學習了許多『歌頌社會主義祖國』的歌曲。」

當年帶團隊的港大學生會會長,今天的親中名人馮紹波先生祖國歸來後在1972年1月16日《學苑》有一篇題為《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的長文劈頭就寫道:「也不知道何時認了自己是中國人,總之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文章也不是沒有質疑,說對「文革、浮屍、下放、勞改」曾感到煩惱,不過參觀了無數文革後樣板及受到革命領導熱情款待後無比興奮就是了。

當然,經歷近百年變化,這個時代精神有一定的微調,就是不再仇富,也不太排斥中國舊文化,不過加上了對權力的膜拜,及依然「愛國」排外及反西方。

殷海光先生的名著《中國文化展望》第十四章「道德的重建」在批評陳獨秀五四前後的言論之後,說了一下一段話:「一種言論如因合於一時一地的情緒偏向和希望而形成了所謂『時代精神』而普遍接受,那麼錯誤的機會可能更多。這類『時代精神』式的言論,等到時過境遷,回顧起來,加以檢討或分析,往往發現是『時代的錯誤』……過去對它的迷執是迷執着一個幻影……白興奮一場。」

時代精神應該叫做「時代精神病」。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

潘東凱
電郵 :[email protected]

下一則
下一則
飲酒的風險 (王偉雄)
Good0Bad1
2019/01/12, 2:51:42 下午
引用快速引用
本貼文共有 1 個回覆
#12019/01/13, 12:50:25 凌晨
引用快速引用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回覆
請先登入以發表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