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感情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放低手機 行街市遊郊外 建築師爸爸親子培養洞察力



https://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8/08/27/3683603/20180828_sub101newnewAD_mp4_clean_w.mp4


建築師兼珠海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蕭健偉,不時帶子女逛街。

這代兒童去超市多過街市,當城市小景逐漸消失,有幾多家長還會帶子女「落區」接觸尋常事物?建築師蕭健偉(Kevin)有對五歲及兩歲子女,他強調小朋友要接觸社區,透過第一身感受人與事,才能培養出觀察力、增加好奇心。

跟Kevin與兒子Sam遊走中環嘉咸街街市,小人兒拖着爸爸,不時對周圍事物感好奇而發問。見到搭棚,Sam看到未裝修好的牆身,會問爸爸是甚麼,Kevin慢慢跟兒子解釋搭棚作用、裝修時牆身要批盪;經過魚檔,小朋友見到生猛的蟹又驚又要望,Kevin鼓勵他趨前看,又會拉着小手感受墊住魚身的冰塊溫度,「要將魚放在冰塊上面,如果不放在冰上,現在那麼熱,魚放得太久會變壞……無錯,就像放入雪櫃,可存放久些。」

這不是為拍攝而示範的引導過程,事實上,Kevin跟太太教育方向一致,很鼓勵家長多帶小朋友遊走社區和郊外,這才是真正培養兒童觀察力和創意之不二法門。老實說,記者採訪過不少直私學校,不少學校活動都是帶小朋友探索舊區街市……原來,這個城市,真的有未去過街市的小朋友。 

Kevin為建築設計工作室AaaM創辦人之一,兼任香港珠海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他強調家長不用特別找一個主題帶孩子體驗,「我們平常也是去街市、圖書館,都是周末跟他一起去經歷,過程中跟他不斷談天,小朋友有好奇心,對未見過的事物一定問,我便描述多些……真的不用特定主題,或在某個時間跟他講某些事。」

多角度思考 不標籤乖或曳
在Kevin眼中,孩子探索社區是與人溝通的橋樑,「他會問東西幾多錢,是自己去問,亦會從中學會不同社區的人物關係。」例子如Sam會發現不同店舖有不同氣味,又會知道街市不同樓層賣的東西不同,發現魚檔地下全都濕透,五歲孩子自有特別的觀察,家長角色就是引導,「大抵讀建築時,都是採取mentor制度(師友),這點多少影響我教孩子,教授角色是引導我們多角度思考問題,我做爸爸教子,也受這個影響。」他相信建築是一個媒介,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是有規矩,建築亦有不同功能:身為建築師,怎樣規劃一個城市,而建築與人之間,多少也有規矩,像有地方不可帶狗入內,公園不可瞓草地,是否合理可以是觀點與角度問題;另一個身份是爸爸,他看社會,以至教養的規矩,現在也在不斷學習調整,「規矩,你用家長的命令,規範形式告訴他,還是他透過體驗,有求知欲去探究,這對小朋友記憶,以及建立自己內在規律,是很有分別。」

然而,社會對兒童的「乖」「曳」也有既定規範:何謂頑皮?在公眾場所跑來跑去,一定「曳」:「我對『曳』定義,永遠有冒號——像他喜歡跑來跑去,是因為他是那種一定要有事做的孩子。我不希望標籤小朋友,見到有這個現象,家長要知道原因,在根源去幫他。」

近年全球最關注的教養議題,必定有電子產品成癮這一項。Kevin不會讓子女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反而會多帶他們到社區遊走,孩子好奇自會摸,自會與人溝通,有興趣便會探究,「人天生有好奇心,小朋友好奇心較大人強,我不時想,為甚麼一天十多個小時,十句說話有九句也對他說這樣不好那樣不可以?是我們大人給他框框。」

陪伴着摸索 撞板自會領悟
子女沒有電子產品,他就不時帶他們到郊外玩耍,「小朋友一定拾樹枝,塞泥入口,他吃過不好吃自然吐出來,只要不是很危險,我們又在旁陪伴,他們應有自由空間摸索,我們的角色是引導,給他們安全的底線,只要不過那底線便好。我講幾多次都好,他可能不聽,當他撞過板反而會領悟到,這是學習模式,要自行經歷、發揮。」他不會讓子女上playgroup,覺得所有活動源於生活社區探索更重要,「周末,他去踢波,小朋友可與家長一起經歷一些事,對我們來說更重要。」

除了教大專生,他也不時舉行工作坊啟發兒童、青少年創意,像今年暑假他便擔任PMQ夏令營導師,舉行了一場有關城市設計的展覽。任教兒童創意計劃時,總有小朋友不安於坐,未完成手上工作便周圍走,他理解,會主動攀談,發現他們腦內有不少創意念頭,不過,大人用哪種媒介幫他們表達?那便是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而他不時也有構思創意的主題,讓小朋友發揮:像以《失憶》為題,學生自設不同角色,去尋找回憶,出來的習作,就算同是這代小學常見的環保、文化保育議題,表達方式新穎,也令小朋友學習更愉快。

既是建築師,也是設計師,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教學生,也套用在育兒:「教育是為未來。一直我也想將來孩子立足的未來社會,是需要甚麼技能、人格,而想自己給他們怎樣的教育……我日常做每個設計也是學習過程,需要理解、觀察一件事,找出問題,然後解難,當中需要與人溝通,考慮設計給甚麼人,功能又如何……特別是建築,因為涉及不同持份者。這不就是探究式教學?孩子正是要觀察,感興趣,並學習解難的關係。」

當人人用手提電話,不需數秒已找到最多的知識和資訊,他覺得這代教育已不能只集中灌輸知識,「你有無洞察力和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不用花錢,只要父母肯花時間,好好跟小朋友遊走這城市,就是培養孩子創意最好的方法。


逛魚檔,Sam不斷說出長輩煮過的魚,對綁着的蟹感到好奇。


只得五歲的Sam都識自己揀生果,學零錢找換,也是生活常識一種。


Kevin認為父母的角色是引導子女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夫婦倆都愛行山,認為自然教育更能啟發孩子好奇心。


小朋友用樹枝在泥土繪畫,Kevin覺得小朋友需要這種空間,內化成創意。


Kevin認為只需要隨心,生活處處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跟太太教育方向一致,覺得教養之道是適時放手。

記者:羅惠儀
攝影:劉永發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amily/daily/article/20180828/20485864
+++++++++++++++++++++++++++++++++++++++++++++++++++++++++++++++++
56K已足夠
Good0Bad0
2018/08/28, 12:06:17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