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飲食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近畿大學研發的蒲燒鯰魚


http://japhub.com/?c=7839

本網早前討論了日本鰻魚瀕危,而民眾仍經常食用的現況。有讀者回應說,已有大學研究以鯰魚來代替鰻魚。進行研究的,就是成功養殖「近大吞拿魚」的近畿大學。在去年7月,《為何「近大產的鯰魚」比鰻魚更好吃?》一書出版,介紹了近大在研究鯰魚方面的情況,也對大眾的飲食習慣,提出了一些疑問。

首先,對於現況,作者山下柚實如此形容︰「吃鰻魚有如『吃熊貓』。」的確,日本鰻魚在「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而大熊貓則為次一級的「易危」。在這背景下,近大的有路昌彥教授被委託,要找出食感跟蒲燒鰻魚相似的替代品。他試過鯉魚、泥鰍等,最後認為鯰魚是最接近的。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鯰魚本身的臭味。


其實,鯰魚的臭味是源於牠生長的環境。牠的適應力很強,即使在現代社會,不少河川都受到污染,牠仍能生存下來,而結果就是被嫌棄有臭味。如果改為飼養,便可改善這問題。有路教授又發現,調整飼料也有助消除臭味。於是在2016年,首批「鰻魚味的鯰魚」便推出市面。結果大受歡迎,本來近大只準備了3000尾,而訂單卻高達8000尾,一時間也應付不了訂單。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在江戶時代,鯰魚的價格其實比鰻魚還要高。在1855年的安政大地震後,不少建築物損毀,建築工人連日維修。他們都愛吃「火場燒鯰魚」,「火場燒」是將海產放在網上直接燒熟的意思,跟現在的「蒲燒」相近。鯰魚被認為會引起地震,吃鯰魚就是吃掉震源。

本來鰻魚也是在「大時大節」,要慶祝時才吃的。只因在經濟高度成長期時,日本在國外大量養殖外地品種的鰻魚,再運回國出售,令超市和便利店也能售賣鰻魚,在連鎖速食店也可吃到。結果令歐洲鰻魚這品種變成瀕危,於是業界轉為向日本鰻魚入手,造成現在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土用丑日吃鰻魚」這習慣的來源,就是那個平賀源內的故事(通說,非正史)。想來這跟日後在日本出現的各種「時令」食物或活動,其實分別不大。「惠方卷」、「白色情人節」、「聖誕炸雞」,日本從來不缺這些優秀的「市場推廣」例子。可是現在說的是保護瀕危物種,是時候反思一下應否堅持這「傳統」了。
Good1Bad0
2018/07/30, 11:31:26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