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飲食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從總經理到農夫 自己餸菜自己種 豬欄廚房 母子的灶



https://video.appledaily.com.hk/mcp/encode/2018/07/03/3645333/20180704_sub186newnewAD_mp4_w.mp4


母親最初反對兒子黃如榮回來耕田,最終天天為他做午飯,以示支持。

【舌尖人物】
「歐羅有機農場」老闆黃如榮在元朗錦田大江埔村田地旁吃了大半輩子飯,幼時媽媽在豬欄一角的爐灶蒸茶果,帶到農田給忙着播種施肥的他果腹。長大後,豬欄現改建成廚房,媽媽繼續為他煲粥煮飯,享受他親手收割的嫩菜。

50歲的黃如榮曾經跟82歲的媽媽林素娟冷戰,兩母子不瞅不睬一個月。

那是2010年,他辭掉大型音響公司總經理的高薪厚職,跑回老家元朗錦田大江埔村種菜。林素娟半輩子在這兒耕田,一直盼望九個子女出人頭地,不要像她終年日曬雨淋,誰知等她退休之後,這個排行第五的兒子居然跑去耕田,氣得不願跟他說話。

但話可以不說,飯始終要吃。最初黃如榮從荃灣的家坐地鐵再騎單車來耕田,沒有告訴獨居於附近的媽媽,中午只吃麵包和餅乾充飢。不久林素娟獲得鄰里通風報訊,把兒子罵得狗血淋頭,但此後每天中午便殷勤下廚,煲粥煎蛋炒通菜,再召正在除草的兒子來吃,只不過相對無言。

這個冷戰飯局持續了足足一個月,兒子開始匯報菜苗生長,媽媽樂意教授除蟲妙法,飯桌上又變得有傾有講。黃如榮說:「每次跟阿媽吃飯都是在這老家,吃了50年,每個角落有很多童年回憶,傾偈的內容由細到大都一樣,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

不過他們的廚房卻有一點改變。


這個角落本來是豬欄裏的爐灶,以前用來炒豬水餿和蒸茶果。


他跟三個姊姊人到中年回來耕田,大家恍如重過童年時代。


鮮嫩的通菜是自家出品,菜脯蛋的雞蛋就從街市買來。


廚房裏的電飯煲和湯煲陣,只為招待一家三十幾口。


左邊的客廳用黃泥蓋起,右邊的廚房本是用磚蓋成的豬欄。


種了一個月的紅莧菜剛好收割。

從前豬欄小灶 炒豬餿蒸潮州茶果 
黃如榮記得幼時的廚房其實在豬欄裏,一邊養了十幾條豬,某個角落置了一米寬的爐灶,以煙囱把油煙排走。當年林素娟在這兒將老粟米和番薯葉等炒成豬餿,用同一個灶蒸潮州茶果,連同粥水帶到田裏給丈夫和九個子女果腹。

她60年代跟丈夫從潮州來港後,在大江埔村用禾稈草和黃泥蓋屋,在旁邊用更堅固的磚頭蓋豬欄,因為生怕豬會把黃泥牆咬爛,後來夫婦倆把爐灶移到豬欄外面,「因為小豬要走動,要多一點空間。有時某隻小豬生病,放着的豬餿沒吃幾天,我又會擔心得吃不下。」

夫婦倆要種菜要養雞,雖說還有九個子女幫忙,還是嫌養豬太勞心勞力,最終一一賣掉了。騰空的豬欄一邊改建為女兒的房間,另一邊成為今天近200呎的廚房,再將火水爐改成石油氣罐。這天她在窗下剁蒜頭,舉頭就是遠方的翠綠景色。

那時黃如榮白天幫父母拔草和摘菜,回家還得做功課和溫習,看着媽媽把椰菜花和蘿蔔醃成冬菜和菜脯,爸爸為翌日下苗先浸種子。他覺得過這種日子很苦,白天千方百計躲懶,晚上羨慕鄰居傳來的電視聲,「那時父母說如果讀書不成,一世要在田裏幫忙,其實我不太喜歡讀書,但為了不用耕田便努力讀書。」


兩母子因兒子耕田鬧翻,又因交流耕田心得和好。


有機荔枝樹怕惹來果蠅,只好收成前包着保護。


黃如榮在農田長大,寧願丟下高薪厚職回來耕田。


林素娟有時不顧子女反對落田幫忙,聲稱當做運動。


兩隻剛出生的小貓偶爾在飯桌下爭吃媽媽的奶吃,樣子可愛。

事業有成走回頭 「讀咁多書來耕田」
後來他考上城大電子工程系,畢業後當上台資音響公司總經理,高?時管理近千名員工,才曉得商界的精神壓力比田野的體力勞動更磨人,又覺得鼓吹消費的工作很無聊。2010年左右,大陸農藥菜的新聞此起彼落,他漸漸懷念起兒時種的有機蔬菜,覺得耕田的日子更有意義。

林素娟花了一個月時間才接受事業有成的兒子走回頭路的事實,她說:「耕田很辛苦、很辛苦,要日曬雨淋,我看着很心痛。人家炫耀自己個仔去做甚麼甚麼生意,我個仔讀這麼多書來耕田。現在再有人問我,我答沒辦法呀,他自己喜歡,自己喜歡便去做吧。」

她不單止精神上支持,甚至把自己封塵多了的鋤頭翻出來,間中跟兒子交流種菜心得。黃如榮三位姊姊聽說弟弟重新耕田,相繼辭掉工作回來幫忙。如今歐羅有機農場種植過百種蔬果香草,黃如榮跟三位姊姊主力種菜,姊夫和一位外甥負責物流,林素娟的任務就是煮飯。


童年黃如榮在豬欄廚房前留影。


大半生耕田的林素娟(右)沒想過黃如榮(最前)重踏她的路。


黃如榮(右)跟大哥和母親合照。

街市菜無菜味 七個飯煲煮30人飯
這天林素娟在廚房煲白粥,壞了的掛牆風扇不會轉動,她冒着大汗做個菜脯煎蛋和炒通菜。廚房放滿七個大小不同的電飯煲,因為她九個子女已經成家立室,每逢周末過節便舉家回來,「最多三十幾人,不同飯煲煮給不同數目的人吃,還有兩個大電鍋煲湯和糖水。」

林素娟的食材多是子女的農作收成,有時也會去錦田街市加餸,但一定不買人家的菜。「我們的農田都是挑漂亮的菜去賣,不漂亮的留給自己吃,但它再不漂亮也好,煮出來還是很有菜味。我試過在街市買黃芽白,雖然長得很好看,但味道就是不行,根本沒有菜味。」

這天在攝氏35度的酷熱天氣下,四姊弟在田裏暴曬半天後走回家,開着冷氣吃媽媽剛端上來的午飯,一邊討論這一期的農作收成。兩隻出生不久的小貓在飯桌下爭吃貓媽媽的奶,其實幼時黃如榮跟兄弟姊妹也為一條雞腿爭崩頭,如今五個大人吃不完兩餸一粥加醃菜兩味。人越大越清心寡欲,不過笑容更見滿足。

歐羅有機農場
元朗八鄉大江埔村

採訪:呂珠玲
攝影:黃敦為、廖璟熹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food/daily/article/20180704/20439214
+++++++++++++++++++++++++++++++++++++++++++++++++++++++++++++++++
其實安全嗎
Good1Bad0
2018/07/04, 10:53:39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