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飲食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耐暑的莧菜



「下米」和「種菜」是鄉下農夫用的兩個栽種詞彙,「下米」指直接播種下田的方法,而「種菜」是在地上先找一片小田培育好菜苗,待夠大後才拔出並按距離移植於大田上。為甚麼要分為兩種種法呢?有好一些「直根系」的農作物經過拔出移植,便會弄斷其直根,以後就算再怎樣打理也長不好,所以一定要「下」。甚麼是「直根系」的作物?很容易分辨,大家走一趟街市,看看那些農作物是連着一條條直根一起賣的便是,主要便有蘿蔔甘筍、菠菜莧菜。而「種」(移植)比較好管理,因為排列整齊,做中耕、下肥等工序更容易,播種工夫差一些的農夫也可以應付,更可以省點人手拔草的麻煩。

如果是種莧菜一類種子小於芝麻的蔬菜,必須要用「灑米」的方式,即書中說的撒播,那可要極高的播種手藝。技術差一些的農夫便要先把種子均勻混入細砂中,把數量增大多倍,便於灑播,我老爸便是用這個方法了,但仍然會有點不均勻,增加不少日後的疏苗及除草工夫。我的農莊旁有一位技藝高超的農夫「暖叔」,他在農曆新年後便一直種莧菜,直至8月起便開始種黑葉白南風芥等小葉菜,他的灑種的方式簡直是神乎其技,30至40的栽種期頂多間疏一次苗,除一次草,因為實在是太均勻了,也不用多下種子去彌補缺失。每次見他灑種,我便坐在一旁看個夠,他原來是不混沙泥的,左手捧着一個盛種子的飯碗,一邊按節奏慢慢沿田旁前行,一邊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上一撮種子,輕輕分遠中近三個距離,三次把這一撮種子彈出,重不走回頭,也不補下。一星期後便見比播種機更均勻的菜苗長出,只要略略間疏一下,再下點肥勤澆水,一片綠油油的莧菜田便出現了。總結下來,莧菜易種,但要管理大片田地得宜,重點就在下種的技術上了。

急凍脫水做沙律 吃得高貴
莧菜以形態分主要有尖菜和圓葉,顏色可分為青莧和紅莧。尖菜比較耐寒,農曆新年後乍暖還寒,種尖葉會好一點,之後暖和起來就甚麼品種都無所謂啦。我們福建人愛吃紅莧,覺得紅色的菜「補」一點,母親有一個古怪的吃法,就是滾莧菜湯時加入一包「一丁」麵,吃起來比較飽肚,算是農民智慧吧。

但這便宜菜也有高貴的吃法,多年前在一所五星酒店幫忙為員工搞一個天台農莊,同事們很有心機的栽了一大堆有機莧菜,一班混着經理、清潔,不同職位的農夫興沖沖走到午後下場的廚房,想找餐廳總廚炒個甚麼莧菜來吃。總廚說這樣優質清潔的有機菜用來炒簡直是浪費,他便把菜用冷櫃急凍一下,再弄走水份,竟然炮製了一個莧菜沙律,非常清爽可口。

除了一般的莧菜外,還有一種「馬屎莧」,很少農夫栽種,口感更滑味道更甜,但細株一點,比較不好種。這種莧菜其實是一種分類為「凹頭莧」的品種,葉子尖端是凹缺下去的,如果在街市見到,值得一試。莧菜是一種粗生耐暑的蔬菜,算是一種馴化不多的品種,野生種莧菜其實有不少捧場客。野莧是尖葉一類,很易長老,但原來老野莧煮湯很甜,而且有祛濕利尿的作用,特別是用粗壯的莧菜根莖,效果更佳,如果找到更粗野的刺莧(名副其實全株長滿刺)頭,就無得彈啦。


野莧菜長老後,把帶紅色的根莖拔出煮湯,是很好的夏日湯水。


野莧開花後有大量種子,也可以入藥。


尖葉青莧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source :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special/daily/article/20180702/20435430
+++++++++++++++++++++++++++++++++++++++++++++++++++++++++++++++++
長知識
Good0Bad1
2018/07/02, 12:18:07 中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