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項目」、「視頻」:台灣人不會講的中國話
「項目」、「視頻」:台灣人不會講的中國話[/size=6]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7年9月22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70922/word-of-the-day-project/zh-hant/
在上週紐約時報中文網最受歡迎的文章《在世界上最空曠的國際機場,看中國的雄心與影響》中,多次提到了「項目(project)」這個詞。

「項目」這個詞經常出現在中國大陸的新聞報導中,但對於一些來自台灣的讀者來說,因為詞語使用上的不同,可能不清楚什麼是「項目」。今天我們的「每日一詞」欄目就來談談「項目」,以及不同地方的中文讀者如何理解這個詞。

在台灣,人們經常使用「項目」這個詞指涉特定的選項(option)或類目(category)。而在中國大陸,「項目」這個詞應用的層面很廣泛。根據韋氏辭典,「project」這個詞在今天有以下幾個常用的解釋:

a) 方案:特殊的計劃(plan)或設計(design)

b) 計劃好的任務,如:定製化的研究、由政府支持的計劃,或是學生們應用課堂所學來參與的任務及問題

c) 由房屋或公寓組成的公共房地產開發案

上述幾種情況,在大陸皆可使用「項目」一詞闡述。在台灣或香港,則會依據語境脈絡而有專案、建案(建築專案)、計劃、企劃......等等不同的用法。

大陸與台灣用語存在歧義的情況也出現在上週的時報觀點文章《朝鮮的核武,日本的困境》中。文中所說的「溝通渠道」,在台灣較常稱為「溝通管道」。「渠道」在台灣較常指涉有水流動的溝渠。然而,隨著大陸、港台用語日漸互相影響,在一些台灣的報導中,也漸漸出現了以「渠道」來表示「管道」的用法。

其他常見的情況如,中國大陸所說的「信息」,在台灣則較常說成「訊息(message)」、「資訊(information)」。 「視頻」在台灣稱為「影片」;「網絡(Internet)」在台灣是「網路」;「網上」在台灣較常說「網路上」。諸如此類的用語差異,是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們每天工作都會面臨的情況,在我們於2015年夏天創建的Facebook繁體中文粉絲專頁上,也可略窺編輯們在譯名、用語上做出的在地化調整。

關於「項目」或其他港澳台翻譯的異同,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來信或留言告訴我們。也歡迎對「每日一詞」這個欄目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的讀者信箱地址是:[email protected]


============


文盲充做倉頡
例子就有最近上海嗰單姥姥=祖母, 姥姥係官方正式詞, "祖母"是方言嘅謊言
天山童姥(處)原來係天山童祖母(瑪利亞嗰類)

「方言」派被胡人胡語攪到收檔
Good1Bad3
2018/06/23, 4:57:12 下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