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時事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你老母就怪人] 拒用fb 80後「怪人」不低頭 「人未墮落到靠社交網絡維繫」
[你老母就怪人] 拒用fb 80後「怪人」不低頭 「人未墮落到靠社交網絡維繫」

拒用fb 80後「怪人」不低頭 「人未墮落到靠社交網絡維繫」[/size=6]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415/s00002/1523729066358

【明報專訊】ICQ的「喔噢」聲曾經衝擊戚居偉(Gordon)的世界,MSN、Xanga其後相繼出現,將小小的他帶進網絡洪流。20年過去,Gordon成為平凡的80後社工,閒時打機、上高登、放空。與朋輩不同的,是他一直拒絕開設facebook等社交網絡帳戶,更沒申請流動網絡服務,原因是有感「人應該未墮落到要靠社交網絡維繫關係」,更不想被手機「困住」。

朋友最初說他是怪人,眾人成長後,才慢慢發現時間寶貴,「(近期)朋友玩少了facebook,開始同我講,原來當年(我)無玩都唔差」。

文:葉真真

圖:楊柏賢

憂見朋友困虛擬世界

決心與MSN同止步

1990年代尾,各種通訊軟件興起,Gordon毫不猶豫投身網絡熱潮,「以前玩Xanga,人哋打一小段,我不是,我會長篇大論打出來……我一玩,就會經營」。忘我的日子在千禧年代日漸流逝,facebook打着「連結每個人生活」的旗號,率先闖進大學生的生活。他當時入讀浸大社工系,「大學二年級時開始覺得(情况)誇張,誇張到有點煩悶,當幾個人坐在一起面對面吃飯,大家只會望住部電話,內容開始圍繞電話見到的事」。

Gordon沒有如同學們開facebook帳戶,因深知以自己個性,一開戶就會毫無保留地花時間經營。他拒絕由MSN時代過渡到facebook,「無替代品,無太多失落感」。

「有些人把虛擬變成真實,但有些人卻將虛擬變成更加虛擬。」Gordon說,現時身邊朋友見面時會分享彼此都不熟悉的facebook朋友動向,「某某去了旅行,啲相好靚,與我何干呢?」

拒當CD-ROM:

單向溝通如偷窺

Gordon因此被冠以「怪人」之名。曾有朋友在facebook相約飯敘,他不知道,事後被嘲諷;有朋友勸他開facebook,說他可以只當一個「CD-ROM」(意即只讀不回),他卻覺得單向溝通感覺似「偷窺」,堅持不加入,保留自己特色,拒絕被磨平:「人應該未墮落到要靠社交網絡維繫關係。」

無流動上網 拒絕隨傳隨到

Gordon說,念大學時趁減價買了一部智能手機,現時擁有人生第二部具基本功能的智能手機。記者見他的手機只下載了地圖等交通類應用程式,還有通訊軟件WhatsApp。不過,由於他的手機服務不涵蓋流動數據上網,故只會在家或辦公室等有Wi-Fi的地方才能上網。他說自己拒絕隨傳隨到,亦希望多花時間觀察生活,「我的世界是四面的,為何要困在我的電話內?」朋友要找他,要不等他上網,要不直接致電。

錯過重要資訊 一度動搖

不常上網、不用社交網絡,也有犧牲。Gordon說早幾年進修時,曾有老師將課堂資料上載至facebook,令他錯過了一堂十分感興趣的課,笑言遺憾一生,放棄不開戶的堅持亦一度動搖。

他笑言自己已常因不用facebook被當成怪人,着記者不要把他寫得那麼怪。邀約訪問,記者慣用WhatsApp聯絡受訪者,向Gordon發信息後,等他回覆要花半天,又深怕錯過他每次上線的時機,最終還是回到人與人溝通的基本步,直接致電他,不消數分鐘便約好了。

朋友近年減用fb

「原來當年無玩都唔差」

與同輩步上兩條平行線,步入30歲,Gordon卻發現朋友使用facebook的頻率減少,見面時多了分享近况,而非「朋友的朋友」的動向,「朋友玩少了facebook,開始同我講,原來當年(我)無玩都唔差」。


愛高登思想衝擊 嘆fb同溫層困局[/size=6]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415/s00002/1523729067746
【明報專訊】總以為不用社交網絡的人是「老古董」,其實Gordon喜歡接收資訊,接受不同的思想衝擊。「高登仔」Gordon說,自己念中學時已加入高登討論區,感覺那裏任何人都可以發言,不同專業的人在知識上可互補不足,往往於被「衝擊」後有所裨益。

「約同學出來,他不開口我都知道他想說什麼;我就是想找一些與我完全沒有關係的人,告訴我我的想法是否想歪了。」Gordon說,facebook可以「無邊界」地聯絡他人,但多數時間我們只與熟悉的朋友分享。

不解「即焚」功能

籲青年勿怕紀錄想法

1990年代是即時通訊軟件百花齊放之時,ICQ先於1995年面世,1999年則有MSN,類似網誌的工具Xanga同時推出,青少年可透過電腦聯絡朋友,亦可用Xanga分享日常。

到了千禧年代,facebook在2005年起對大眾開放,集MSN與Xanga功能於一身,又可透過「共同朋友」功能找回失去聯絡已久的友人,漸受大眾歡迎。到了2010年,圖片及視頻分享平台Instagram誕生,爭奪青少年市場;近年更有Snapchat等,供青少年限時分享照片,限期過後,照片就消失。

Gordon留意到,近來興起的通訊軟件可以將對話「5秒即焚」,不留痕迹,令他深感不解。在他眼中,留紀錄十分重要,「Xanga當年其中一個厲害的地方,正就是可以將紀錄保存」,告訴所有人自己曾說過那番話,提出過某個觀點,笑言年輕人不要害怕留言及紀錄自己的想法。


10個港人 7個常用fb[/size=6]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415/s00002/1523729067855
【明報專訊】facebook用戶數據被第三方利用,近日再度引起大眾對私隱的關注。根據facebook網站,註冊帳戶時需提供手機號碼或電郵地址、姓名、性別及出生日期等資料。本報向香港區facebook及旗下的Instagram查詢現有用戶數目、過去兩年用戶增長、用戶年齡及性別分佈等,僅獲回應指facebook在港有逾530萬「每月活躍用戶」。

facebook香港區發言人稱,截至去年第4季,每月活躍用戶(該月有使用的帳戶)多於530萬名,但未回應帳戶年齡或性別分佈等資料。按統計處數據,截至去年底本港人口逾740萬,換言之,若粗略以一名巿民有一個活躍帳戶計算,平均每10個港人就有7個用facebook。翻查資料,2013年facebook在港有430萬名每月活躍用戶,換言之4年半間增加了100萬,增幅逾23%。2016年,facebook曾公布台灣有1800萬名活躍用戶,佔台灣人口的75%,比例較香港的72%略高。





=======================================================





你鍾意赤身露體周圍表演「時裝」, 屙篤屎要同人分享, 生幾多粒痔瘡都要全世界知, 私隱任人攞係你嘅私好
人哋唔鍾意咁做又要標籤人做「怪人」
自己畀人賣豬仔重戇鳩鳩笑人, 柒!




↑唔怕得罪講句, 上次縱火案被燒傷之中應該係班耷頭耷腦人哋喺側邊做乜都唔知嗰班
十萬八千里外xx有新歡即時知, 身邊畀人割褲打荷包就懵然不覺
撘電梯係咁, 過馬路係咁, 行路盲舂舂又係咁, 周時行路要避啲柒頭, 唔避就撞
一係大咳一聲或㗶佢先知醒
Good1Bad1
2018/04/15, 11:15:57 上午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