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縫補達人 修補絲襪不留痕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03/18448449
李湛記織補由李師傅的爸爸開設,一直瑟縮在東邊街窄巷中
【西環老舖】絲襪刮穿都有得補?故衣又是什麼?答案可以在西環的李湛記織補店找到。所謂店子,不過是無遮掩的小攤檔,半個多世紀以來瑟縮在東邊街的窄巷。然而老闆一雙溫柔的巧手,卻彷彿變魔術一樣,不單止修復了無數名貴衣服,也修補了客人的情感缺口。在這貪新忘舊的世代,老闆居然還有不少捧場客,甚至有來自澳門的客人。
記者:程詩敏 攝影:馮就康 江俊豪
78歲的老闆李湛康,小學畢業,一生人只做過一份工,一做就是65年。他補過新馬師曾、富商胡文虎女兒胡仙的衣服、織過港督的帽子。「本來我唔係做呢行,老豆幫我搵咗份工,做維修電器學徒,點知就準備上工,父親有意外。」那時學師沒有人工,身為家中唯一男丁,16歲的他唯有繼承父親衣砵,擺檔賺錢。
補絲襪絕技,不少人應該聞所未聞
補衣的線要對色,李師傅經常要四出搜尋
用的剪刀是國產牌子「十八子作」
50年代,他補得最多的是「玻璃絲襪」:當時一對絲襪動輒2、300元,弄破了只好找師傳救駕。生意最旺則要數60年代:其時他店裡來了不少故衣,即當舖斷當的衣物,要通宵達旦工作,補好的衣服都運去台灣出售,迎合禁運期間的成衣需求。
李太22歲時下嫁李師傅,也學著補衣,現在兒孫滿堂,子女經常勸父親勿太勞碌
待補的衣物中不乏西裝褸,甚至有名牌時裝店,交來試身遭勾爛的衣物
當年世界艱難,20出頭的李師傅,要跟家住新界的太太拍拖,只能百忙抽空:「佢出嚟香港搵我,等我收工咋,嗰時邊有拍拖架;中秋節,我忙到連送禮俾佢屋企人都冇。」後來李太嫁雞隨雞,由閏女變織補店副手,邊看邊學:「拍拖嗰時,都知佢係做手作嘢㗎啦,你啱咪嫁囉!」說罷在旁的李師傅難掩喜悅之情。如今李師傅已兒孫滿堂,子女也多次勸老父不要勞碌,他笑道:「我咪應承佢哋囉,呵呵,早幾年我以為要收山,因為我白內障,點知做完手術仲清楚過以前!我好開心!」
即使在今天社會富庶,人們對織補服務仍有需求,這些衣服要不價值昂貴,要不就是有特殊意義,「有客人阿媽死左,拎返佢生前著過嘅衫俾我補,話補返放喺度」。能夠令舊衣重生,客人滿意,就是李師傅最大的滿足。問舖名「湛」字,是否技術精湛的意思?李師傅說,「唔知喎,係我老豆個名;我都唔係咩都補到架,依家啲花紋款式日新月異,我日日都要學新嘢!」老一輩師傅就是有種不忘本、樸實無華的氣度,像歷盡風霜的故衣,愈舊愈可貴。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03/18448623
一對絲襪五份糧 歡場小姐幫襯多
[/size=5]
50年代,穿得起絲襪的不少其實是歡場女子,此圖攝於1948年某夜總會(來源:LIFE Magazine)
60年代利舞台外的儷人] 60年代利舞台外的儷人
【西環老舖】織補師傅李湛康入行幾十年,絕技是補絲襪:50年代,一對「玻璃絲襪」動輒200多港元,而打政府工薪水才4、50元,故「絲襪」可說是矜貴的「潮物」,買得起的也會珍而重之。只可惜,李師傅的精湛手藝如今後繼無人,極可能失傳。
當時穿絲襪的多是歡場小姐、姨太太、富婆等。因玻璃絲襪易刮破,生意很多,李師傅的六姊妹也得幫忙在家裡做。補一對絲襪收十元八塊,以當年「雲吞麵一碗賣三毫子、一碗白粥斗零」的生活指數,收入算是十分不錯。
補絲襪須有一對破爛的後備絲襪,從中抽出一條比髮絲還幼的線
補絲襪的「雙頭」勾針
德國生產的勾針,小的補絲襪,大的補毛衣
要不留痕跡地織補絲襪,李師傅得準備另一對破爛的後備,從中抽出一條比髮絲還幼的線,封好破洞,再用勾針做織補,原理跟織毛衣差不多,不過那細小勾針必須選用德國出品的。及至60年代,絲襪大規模生產,售價下跌,買一對新的比修補更划算,「一九六幾年到依家,自從絲襪平咗就冇做啦!」
60年代最好賺的反而是故衣,即當舖斷當的衣物。李師傅說,因當年台灣禁運,很缺日用品和衣物,故衣補好後會運往台灣。翻查歷史,自1945年日本撤走,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在1950年代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以農業補貼糧食和衣服等民生工業。為了保護本土產業,實行提高關稅,管制外匯和限制進口。禁運加上出口擴張,台灣本土物資短缺。李師傅指,當時運舊衣物入台是允許的。現今故衣店已近絕跡,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合德行,招牌仍寫著「故衣」二字,以往亦是經營故衣典當,現則以珠寶鐘錶為主。
補絲襪比補衣服更細微,專注力要很高
合德故衣行,以往亦是經營故衣典當,現以首飾珠寶生意為主
李湛記織補由李師傅的爸爸開設,一直瑟縮在東邊街窄巷中
【西環老舖】絲襪刮穿都有得補?故衣又是什麼?答案可以在西環的李湛記織補店找到。所謂店子,不過是無遮掩的小攤檔,半個多世紀以來瑟縮在東邊街的窄巷。然而老闆一雙溫柔的巧手,卻彷彿變魔術一樣,不單止修復了無數名貴衣服,也修補了客人的情感缺口。在這貪新忘舊的世代,老闆居然還有不少捧場客,甚至有來自澳門的客人。
記者:程詩敏 攝影:馮就康 江俊豪
78歲的老闆李湛康,小學畢業,一生人只做過一份工,一做就是65年。他補過新馬師曾、富商胡文虎女兒胡仙的衣服、織過港督的帽子。「本來我唔係做呢行,老豆幫我搵咗份工,做維修電器學徒,點知就準備上工,父親有意外。」那時學師沒有人工,身為家中唯一男丁,16歲的他唯有繼承父親衣砵,擺檔賺錢。
補絲襪絕技,不少人應該聞所未聞
補衣的線要對色,李師傅經常要四出搜尋
用的剪刀是國產牌子「十八子作」
50年代,他補得最多的是「玻璃絲襪」:當時一對絲襪動輒2、300元,弄破了只好找師傳救駕。生意最旺則要數60年代:其時他店裡來了不少故衣,即當舖斷當的衣物,要通宵達旦工作,補好的衣服都運去台灣出售,迎合禁運期間的成衣需求。
李太22歲時下嫁李師傅,也學著補衣,現在兒孫滿堂,子女經常勸父親勿太勞碌
待補的衣物中不乏西裝褸,甚至有名牌時裝店,交來試身遭勾爛的衣物
當年世界艱難,20出頭的李師傅,要跟家住新界的太太拍拖,只能百忙抽空:「佢出嚟香港搵我,等我收工咋,嗰時邊有拍拖架;中秋節,我忙到連送禮俾佢屋企人都冇。」後來李太嫁雞隨雞,由閏女變織補店副手,邊看邊學:「拍拖嗰時,都知佢係做手作嘢㗎啦,你啱咪嫁囉!」說罷在旁的李師傅難掩喜悅之情。如今李師傅已兒孫滿堂,子女也多次勸老父不要勞碌,他笑道:「我咪應承佢哋囉,呵呵,早幾年我以為要收山,因為我白內障,點知做完手術仲清楚過以前!我好開心!」
即使在今天社會富庶,人們對織補服務仍有需求,這些衣服要不價值昂貴,要不就是有特殊意義,「有客人阿媽死左,拎返佢生前著過嘅衫俾我補,話補返放喺度」。能夠令舊衣重生,客人滿意,就是李師傅最大的滿足。問舖名「湛」字,是否技術精湛的意思?李師傅說,「唔知喎,係我老豆個名;我都唔係咩都補到架,依家啲花紋款式日新月異,我日日都要學新嘢!」老一輩師傅就是有種不忘本、樸實無華的氣度,像歷盡風霜的故衣,愈舊愈可貴。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1003/18448623
一對絲襪五份糧 歡場小姐幫襯多
[/size=5]
50年代,穿得起絲襪的不少其實是歡場女子,此圖攝於1948年某夜總會(來源:LIFE Magazine)
60年代利舞台外的儷人] 60年代利舞台外的儷人
【西環老舖】織補師傅李湛康入行幾十年,絕技是補絲襪:50年代,一對「玻璃絲襪」動輒200多港元,而打政府工薪水才4、50元,故「絲襪」可說是矜貴的「潮物」,買得起的也會珍而重之。只可惜,李師傅的精湛手藝如今後繼無人,極可能失傳。
當時穿絲襪的多是歡場小姐、姨太太、富婆等。因玻璃絲襪易刮破,生意很多,李師傅的六姊妹也得幫忙在家裡做。補一對絲襪收十元八塊,以當年「雲吞麵一碗賣三毫子、一碗白粥斗零」的生活指數,收入算是十分不錯。
補絲襪須有一對破爛的後備絲襪,從中抽出一條比髮絲還幼的線
補絲襪的「雙頭」勾針
德國生產的勾針,小的補絲襪,大的補毛衣
要不留痕跡地織補絲襪,李師傅得準備另一對破爛的後備,從中抽出一條比髮絲還幼的線,封好破洞,再用勾針做織補,原理跟織毛衣差不多,不過那細小勾針必須選用德國出品的。及至60年代,絲襪大規模生產,售價下跌,買一對新的比修補更划算,「一九六幾年到依家,自從絲襪平咗就冇做啦!」
60年代最好賺的反而是故衣,即當舖斷當的衣物。李師傅說,因當年台灣禁運,很缺日用品和衣物,故衣補好後會運往台灣。翻查歷史,自1945年日本撤走,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在1950年代實行進口替代政策,以農業補貼糧食和衣服等民生工業。為了保護本土產業,實行提高關稅,管制外匯和限制進口。禁運加上出口擴張,台灣本土物資短缺。李師傅指,當時運舊衣物入台是允許的。現今故衣店已近絕跡,位於皇后大道西的合德行,招牌仍寫著「故衣」二字,以往亦是經營故衣典當,現則以珠寶鐘錶為主。
補絲襪比補衣服更細微,專注力要很高
合德故衣行,以往亦是經營故衣典當,現以首飾珠寶生意為主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