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熱普城教]明日過後: 敎義問題
http://afterrow.blogspot.hk/2016/09/Doctrinal-orthodoxy.html
敎義問題

我們先不管以上言論是否屬實;從文本內容看,這反映了一點:C.P.R.(Civil Passion, Proletariat Political Institute & Hong Kong Resurgence)作為「多神敎」,尚未能處理好「眾神」之間、各分支信眾之間模糊而緊張的關係。當然,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回答兩個問題:
一、為何以「多神敎」標籤?這不僅在於R系一方面言必稱「皇天上帝」(我們習慣的其實是「皇天后土」),又有「大鵬金翅鳥」、密宗(?)云云,再怎樣調和,我們也可看到,這實際上是中國、圖博、印度等等文化的大雜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C.P.R.的信眾而言,頂多祗能分出主神和次神(而且還不能公開提),但那和天啟宗敎的唯一真神,已然有重大分別。天啟宗敎也有聖徒崇拜,不過聖徒們沒有神的地位——R系的「封神榜」倒是有點符合。
二、他們的(正式)選舉聯盟已在9月5號後結束。逞論還有沒有繼續討論的必要,至少,仍然把他們捆綁起來的做法,是否恰當?我們注意到,他們在現時香港政治光譜的轉身位,其實並不多;這點我們已經在<因信而亡>裡提到過。
除非有什麼個人的重大思想變遷,就信奉的意識形態而言,要他們放棄原先這套是很難的,因他們認為自己派別的理論,是香港最好的政治理論——甚至是唯一的政治理論。C.P.R.無論是作為整體,還是單獨的C、P或者R,去掉理論,還有拜人敎(對三位「敎主」的個人崇拜)這因素在;他們幾乎不能被其他派別整合、吸收。
因著政治影響力「已然去到頂點」,之後是每況愈下,他們便會自行衰亡嗎?也不見得;如今的網絡年代,論政這件事是低成本的,雖然我們感嘆高質素的政論買少見少。縱使我們不聽、不看,甚至Block了他們,但我們總不能欺騙自己,說這世上已沒有C.P.R.的存在。
然而,我們也深信一點:我們的精力太少,以至於不能浪費時間在細眉細眼又無關勝負的東西上。這篇決不是例外,因為我們個人喜惡而產生的例外。原因很簡要,就算C.P.R.漸次衰亡,難道我們敢寫包單說,在以香港為起點的建國之路上,我們絲毫也不需要堅定的信仰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當我們的政治理想還未實現時,那就是一種類近宗敎信仰的狀態嗎?
問題在於——信仰和信仰之間有什麼差異,哪些信仰較容易令我們走上思想和行動的「掘頭路」,另一些則不太會導致這種情況。我們仍舊以C.P.R.為具體的分析案例。政治組織或宗敎要壯大自己,無非兩大方向,第一是擴大支持者,第二是使「自己人變強」,強到可以一個打十個、一百個、一千個甚至一萬個。當然,這祗是形容。
採取這些方向的部分或全部,都會引致一個問題:「政論範本/宗敎經典」需要整理,從而更有效地整合「自己友」的力量。假定他們說的Selected People存在,也就是他們的信眾終將得救,那麼類似下圖的「聖喻」則屬累事:

原因無他,因為之前的「聖喻」尚未兌現:

就算我們隻眼開,隻眼閉,對「聖座大人」的低成本擲骰仔、噏到出事為止等等行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畢竟看到另一個問題,敎義上的問題:這位「現人神」地位過於重要,以至於不僅在他生前,無人能代勞「與神續約」,而且在他之後(我們總不相信,他有辦法長生不老),若嚴格按照教誨,甚至不能續約。既想到要永續基本法,但自己派別的敎義卻不能永續(隨先知而亡),豈不悲乎!
從拜人敎轉向多神敎是艱難的。然而,為了生存,信眾必須如此。當敎主本人的存在反而對信仰的維持有害,為了「大局」,他們很可能要被迫弒神——殉道者留下的破綻,畢竟比流放者少。我不想再說下去,它不是個合適的話題。
信仰一旦建立,是會自行運轉下去的;信眾們的現實做法是(也祗能是),一方面(儘早)把敎主奉入神壇,另一方面,把各種對己不利的東西,有選擇地拒斥、遺忘,甚至說是底下的廟祝在亂傳神諭。由於信仰的核心太脆弱,信眾們不僅要抹殺在「三論」(城邦1,城邦2,遺民)之後,所有入冊的、未入冊的「聖言聖行」,而且還要對三論的內容進行大修,剔走不合時宜的「兄弟之邦」、「正統與蠻夷」(文化地理計,不可能有中原以外的正統)、「王業不偏安」(連老本都輸埋)等等。
假設他們解決,或者等到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就能擊敗其他政治勢力,outlast到最後嗎?這涉及一個維度,到底是對手過強,還是自己過弱;雖然結果一樣,但成因不同。如果本土/獨派沒有「大長進」,恐怕屬於後者:此前,宗敎狂熱對香港政治並未產生重大影響;如今,我們可能要(被迫)補上這一課。
敎義問題

我們先不管以上言論是否屬實;從文本內容看,這反映了一點:C.P.R.(Civil Passion, Proletariat Political Institute & Hong Kong Resurgence)作為「多神敎」,尚未能處理好「眾神」之間、各分支信眾之間模糊而緊張的關係。當然,在繼續討論之前,我們必須回答兩個問題:
一、為何以「多神敎」標籤?這不僅在於R系一方面言必稱「皇天上帝」(我們習慣的其實是「皇天后土」),又有「大鵬金翅鳥」、密宗(?)云云,再怎樣調和,我們也可看到,這實際上是中國、圖博、印度等等文化的大雜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C.P.R.的信眾而言,頂多祗能分出主神和次神(而且還不能公開提),但那和天啟宗敎的唯一真神,已然有重大分別。天啟宗敎也有聖徒崇拜,不過聖徒們沒有神的地位——R系的「封神榜」倒是有點符合。
二、他們的(正式)選舉聯盟已在9月5號後結束。逞論還有沒有繼續討論的必要,至少,仍然把他們捆綁起來的做法,是否恰當?我們注意到,他們在現時香港政治光譜的轉身位,其實並不多;這點我們已經在<因信而亡>裡提到過。
除非有什麼個人的重大思想變遷,就信奉的意識形態而言,要他們放棄原先這套是很難的,因他們認為自己派別的理論,是香港最好的政治理論——甚至是唯一的政治理論。C.P.R.無論是作為整體,還是單獨的C、P或者R,去掉理論,還有拜人敎(對三位「敎主」的個人崇拜)這因素在;他們幾乎不能被其他派別整合、吸收。
因著政治影響力「已然去到頂點」,之後是每況愈下,他們便會自行衰亡嗎?也不見得;如今的網絡年代,論政這件事是低成本的,雖然我們感嘆高質素的政論買少見少。縱使我們不聽、不看,甚至Block了他們,但我們總不能欺騙自己,說這世上已沒有C.P.R.的存在。
然而,我們也深信一點:我們的精力太少,以至於不能浪費時間在細眉細眼又無關勝負的東西上。這篇決不是例外,因為我們個人喜惡而產生的例外。原因很簡要,就算C.P.R.漸次衰亡,難道我們敢寫包單說,在以香港為起點的建國之路上,我們絲毫也不需要堅定的信仰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當我們的政治理想還未實現時,那就是一種類近宗敎信仰的狀態嗎?
問題在於——信仰和信仰之間有什麼差異,哪些信仰較容易令我們走上思想和行動的「掘頭路」,另一些則不太會導致這種情況。我們仍舊以C.P.R.為具體的分析案例。政治組織或宗敎要壯大自己,無非兩大方向,第一是擴大支持者,第二是使「自己人變強」,強到可以一個打十個、一百個、一千個甚至一萬個。當然,這祗是形容。
採取這些方向的部分或全部,都會引致一個問題:「政論範本/宗敎經典」需要整理,從而更有效地整合「自己友」的力量。假定他們說的Selected People存在,也就是他們的信眾終將得救,那麼類似下圖的「聖喻」則屬累事:

原因無他,因為之前的「聖喻」尚未兌現:

就算我們隻眼開,隻眼閉,對「聖座大人」的低成本擲骰仔、噏到出事為止等等行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畢竟看到另一個問題,敎義上的問題:這位「現人神」地位過於重要,以至於不僅在他生前,無人能代勞「與神續約」,而且在他之後(我們總不相信,他有辦法長生不老),若嚴格按照教誨,甚至不能續約。既想到要永續基本法,但自己派別的敎義卻不能永續(隨先知而亡),豈不悲乎!
從拜人敎轉向多神敎是艱難的。然而,為了生存,信眾必須如此。當敎主本人的存在反而對信仰的維持有害,為了「大局」,他們很可能要被迫弒神——殉道者留下的破綻,畢竟比流放者少。我不想再說下去,它不是個合適的話題。
信仰一旦建立,是會自行運轉下去的;信眾們的現實做法是(也祗能是),一方面(儘早)把敎主奉入神壇,另一方面,把各種對己不利的東西,有選擇地拒斥、遺忘,甚至說是底下的廟祝在亂傳神諭。由於信仰的核心太脆弱,信眾們不僅要抹殺在「三論」(城邦1,城邦2,遺民)之後,所有入冊的、未入冊的「聖言聖行」,而且還要對三論的內容進行大修,剔走不合時宜的「兄弟之邦」、「正統與蠻夷」(文化地理計,不可能有中原以外的正統)、「王業不偏安」(連老本都輸埋)等等。
假設他們解決,或者等到能解決這一問題的時候,就能擊敗其他政治勢力,outlast到最後嗎?這涉及一個維度,到底是對手過強,還是自己過弱;雖然結果一樣,但成因不同。如果本土/獨派沒有「大長進」,恐怕屬於後者:此前,宗敎狂熱對香港政治並未產生重大影響;如今,我們可能要(被迫)補上這一課。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