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明日過後: 國敎與聖城
http://afterrow.blogspot.hk/2016/08/State-religion-and-Holy-city.html
國敎與聖城
所謂保存自己,不是說走難(我老竇曾經因TBP而成為香港人,後來又信咗中共返鄉下重新做Chinese,嗰陣我未出世冇計)到安全地方就完了;六四民運就是這樣失敗,民運首領跑到海外,而其他人放棄希望,向現實屈服;跑到海外的,也自願或者被迫在地化。
簡單而言,我們要捍衛香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那我們的目光,自然不能侷限於香港。我們要做好各種最壞的打算。一國一制之下會發生什麼事呢?基於對南沙「香港園」的想像,我們大抵心中有數,香港人將走上各自離散的道路。離散了,歷史上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吉卜賽人,勉強維持了一個民族的樣子,但既沒有復國的願望,也沒有建國的動力。另一個是猶太人,他們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在長期飄散中發展出錫安主義,然後在地緣政治的博弈裡成功復國。
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除了愛財,把猶太人的民族特徵(如果有)逐條抄下,然後要求香港人逐一做到,那是不現實的。但我注意到香港有種叫城邦論(我沒讀過什麼《城邦論1》《城邦論2》《遺民論》之類的全書,但不時有「根」)的政治理論,在我眼中,那是介乎於猶太敎和基督敎之間的東西;我們要求的功用是保衛香港人,但它「博愛」的程度(垂範華夏云云),卻趕得上基督敎。頂多而言,在香港處理地緣政治問題上有啟示,但以國族主義建設的要求,它是不合格的(不用說我老屈,我知道城邦論也不行此道)。
所謂國族主義建設,是為了保證不論中產怕事/心淡而移民/走難到海外,總不會也不能完全忘卻香港的苦難;《想像的共同體》也指出國族主義是可以傳播的。我的看法是,當國族主義尚未兌現為政治現實,那至少在當下,它是一種信仰。問題是我們正正就信仰的最大受害者,(從秦征百越算起)信了華夏這套東西兩千年,廣東和澳門還在信,香港漸漸有人不信,再看周邊的越南,早已是獨立國家了。
那麼是不是說我就看好香港民族論呢?如果說14年閉關之前,我會看好,但這兩年我修正了一些前設。未來時機合適,我們將再談論這問題。對於香港人而言,城邦論不是安全保證,以宗敎要求,像猶太敎裡「世上祗有我們是上帝選民」,城邦論在香港說說還可,過了深圳河,根本沒人會理會你。華夏與中原密不可分,華夏也許可用「文化」定義,但中原則絕對是「文化地理」概念。注意,是文化地理。沒有統治河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南、山東、山西,你再怎樣要垂範華夏,那是徒勞無功的事。
作為廣東人,我對城邦論有什麼看法?沒有看法,說法繁雜而且前後不一,要全部釐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我於延伸出來的「大城邦計畫」云云倒有看法。廣東人對廣東的認同在於省域與省界。也就是說,我們知道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我們心中的羅馬,永遠是廣州(這個殼,因為廣州在嶺南地理中確實是地理中心)。另一方面,廣東不能像太公分豬肉那樣,被人隨隨便便就割出一忽兩忽。若這計畫成事,那廣東認同會崩潰。當然了,我也說過,省界是人為劃分的政治場域,如果不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將有人質疑它,甚至終結它。綜合這裡頭的論點,要得出什麼看法,我留給各位朋友思考和討論。我相信高登的智慧。
(待續)
國敎與聖城
所謂保存自己,不是說走難(我老竇曾經因TBP而成為香港人,後來又信咗中共返鄉下重新做Chinese,嗰陣我未出世冇計)到安全地方就完了;六四民運就是這樣失敗,民運首領跑到海外,而其他人放棄希望,向現實屈服;跑到海外的,也自願或者被迫在地化。
簡單而言,我們要捍衛香港人在世界中的位置,那我們的目光,自然不能侷限於香港。我們要做好各種最壞的打算。一國一制之下會發生什麼事呢?基於對南沙「香港園」的想像,我們大抵心中有數,香港人將走上各自離散的道路。離散了,歷史上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吉卜賽人,勉強維持了一個民族的樣子,但既沒有復國的願望,也沒有建國的動力。另一個是猶太人,他們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在長期飄散中發展出錫安主義,然後在地緣政治的博弈裡成功復國。
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除了愛財,把猶太人的民族特徵(如果有)逐條抄下,然後要求香港人逐一做到,那是不現實的。但我注意到香港有種叫城邦論(我沒讀過什麼《城邦論1》《城邦論2》《遺民論》之類的全書,但不時有「根」)的政治理論,在我眼中,那是介乎於猶太敎和基督敎之間的東西;我們要求的功用是保衛香港人,但它「博愛」的程度(垂範華夏云云),卻趕得上基督敎。頂多而言,在香港處理地緣政治問題上有啟示,但以國族主義建設的要求,它是不合格的(不用說我老屈,我知道城邦論也不行此道)。
所謂國族主義建設,是為了保證不論中產怕事/心淡而移民/走難到海外,總不會也不能完全忘卻香港的苦難;《想像的共同體》也指出國族主義是可以傳播的。我的看法是,當國族主義尚未兌現為政治現實,那至少在當下,它是一種信仰。問題是我們正正就信仰的最大受害者,(從秦征百越算起)信了華夏這套東西兩千年,廣東和澳門還在信,香港漸漸有人不信,再看周邊的越南,早已是獨立國家了。
那麼是不是說我就看好香港民族論呢?如果說14年閉關之前,我會看好,但這兩年我修正了一些前設。未來時機合適,我們將再談論這問題。對於香港人而言,城邦論不是安全保證,以宗敎要求,像猶太敎裡「世上祗有我們是上帝選民」,城邦論在香港說說還可,過了深圳河,根本沒人會理會你。華夏與中原密不可分,華夏也許可用「文化」定義,但中原則絕對是「文化地理」概念。注意,是文化地理。沒有統治河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南、山東、山西,你再怎樣要垂範華夏,那是徒勞無功的事。
作為廣東人,我對城邦論有什麼看法?沒有看法,說法繁雜而且前後不一,要全部釐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但我於延伸出來的「大城邦計畫」云云倒有看法。廣東人對廣東的認同在於省域與省界。也就是說,我們知道香港是國際大都會,但我們心中的羅馬,永遠是廣州(這個殼,因為廣州在嶺南地理中確實是地理中心)。另一方面,廣東不能像太公分豬肉那樣,被人隨隨便便就割出一忽兩忽。若這計畫成事,那廣東認同會崩潰。當然了,我也說過,省界是人為劃分的政治場域,如果不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將有人質疑它,甚至終結它。綜合這裡頭的論點,要得出什麼看法,我留給各位朋友思考和討論。我相信高登的智慧。
(待續)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