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紐約時報玩嘢] 海參崴:中國人眼中的「失地」與勝地
http://www.nytimes.com/2016/07/24/world/asia/vladivostok-china-haishenwai-tourists.html?_r=0

海參崴:中國人眼中的「失地」與勝地
ANDREW HIGGINS 2016年7月25日

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來自中國東北的商人崔榮偉(音)沒法承受去巴黎旅遊的費用,因此他決定到中國的隔壁領略歐洲的異域情調。他很喜歡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經先後三次去這個僅幾十英里之遙的城市,領略跟自己家鄉截然不同的風情。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俄語中意思為「東方主宰」,然而和幾乎所有來到這裡的中國人一樣,有一點崔榮偉非常肯定:它應該叫「海參崴」,也就是這一帶由中國統治時的稱呼。

在滿洲地區吉林省出生長大的崔榮偉說,這個俄羅斯太平洋艦隊駐地、弗拉基米爾·V·普丁(Vladimir V. Putin)總統的亞洲大國宏願的象徵,其實是屬於中國領土,這是一個「史實」。

至少曾經是這樣。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敗給英國後,於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俄羅斯將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現朝鮮東北方向的一片區域牢牢掌握在手中。

「這是我們的地方,不是俄羅斯的,」他站在一座海崖的木製觀景台上說,他的腳下是壯美的港灣,裡面有許多俄羅斯軍艦。看着停泊在附近的一艘俄羅斯巡洋艦,他很快補了一句,「我們並不着急把它拿回來。」

對於北京的領導人來說,符拉迪沃斯托克作為俄羅斯領土是毫無爭議的——莫斯科當然也這樣想。自1991年以來的一系列協議已經劃定了一條2615英里長的邊境線,清楚地標明了各區域的歸屬。

在幾個爭議島嶼的歸屬問題得到明確後,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在2005年宣布,「兩國的雙邊關係將不再受到邊境糾紛的影響,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北京方面沒有任何官員提出過要改變已敲定的邊境,但幾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在添柴加火,讓民眾充滿對所謂不平等條約的民族主義怒火,這其中就包括1860年俄羅斯強加給中國的那一個。這種做法已經導致普通老百姓都確信,西伯利亞的很大一部分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都是被強行奪走的。

[#c7020f]這就無視了一個事實:該地區從未受漢人控制,那裡曾經的主人是生活在亞洲東北部的一些胡人,他們曾幾次南下,宣告自己是中國的主宰者。[/#c7020f]中國對俄羅斯遠東的領土主張可以追溯至金朝,而建立這個12世紀王朝的是女真人,也就是來自滿洲地區的胡人。

[#c7020f]上世紀90年代末香港和澳門的回歸,被中國共產黨當作對英國和葡萄牙的最終勝利來慶祝[/#c7020f],此後中共就將這個國家的歷史苦難聚焦於南海和台灣,誓稱終有一天要收復後者——這座島在1895年被日本佔領,後來又被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接管——並最終完成北京所說的「洗雪」歷史恥辱的大業。

在官方的陳述中,與中國外交關係日益緊密的俄羅斯,幾乎從來不會和英國、日本及其他昔日帝國放在一起,被描述成曾經武力搶佔中國領土的列強。

然而,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時常能見到有人提出,不能忘記19世紀割讓領土給俄羅斯帝國的歷史。例如,在一個受歡迎的中國網路論壇上,有人發帖說中國人民看到那些「未收復的失地」都會「淚流滿面」,其中就包括現屬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及其他地區。

不同於老一輩的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很少有會說俄語的,也不存在對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誼的美好回憶,他們尤其容易產生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Russi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Council)在一份俄中關係報告中哀嘆,「在中國,新一代講英語的年輕人對俄羅斯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缺乏了解,或者在產生扭曲的看法。」

一些反共組織,比如被北京定為「邪教」予以取締的靈修運動「法輪功」,也在強調現為俄羅斯所有的「中國領土」,試圖以此來喚起對執政黨的反對,但大多無功而返。

和中國一樣,俄羅斯也在淡化這些不滿,但考慮到2014年吞併凱瑞米亞時它自己也點燃了民族主義之火,莫斯科知道歷史情感可以輕易粉碎外交承諾。

這種擔憂,近日在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得到了黃金時段的待遇,以民族主義的、略顯偏執的立場著稱的大導演尼基塔·米哈爾柯夫(Nikita Mikhalkov)花了很長時間談論他收到的一個劇本。故事講述的是中國軍隊入侵俄羅斯遠東,以圖收復被沙俄侵佔的領土。

他詳細描述了中國軍隊如何攻佔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其他遠東的俄羅斯城市,然後橫掃西伯利亞,向莫斯科挺進,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權貴們卻在西歐夜夜笙歌。米哈爾柯夫說他不打算拍這部電影,因為他不拍「恐怖片」,也不想去刺激他的中國朋友。

然而,他所描繪的場面,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作戰訓練的畫面,揭示出許多俄羅斯人至今仍對中國懷有極深的恐懼。

位於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遠東人民歷史、考古和人種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Ethnography of the Peoples of the Far East)所長維克多·L·拉林(Victor L. Larin)說,他經常跟中國的官員和學者見面,「他們從來沒提起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歸屬問題。但是他也說,許多普通中國人在學校學到了「不平等條約」和外國人搶奪領土,認為這座城市以及俄羅斯東部的許多地方曾經屬於中國,並且有朝一日應該回歸中國。

在由毛澤東於1966年發起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個想法曾導致兩國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北的邊境地區爆發短暫而激烈的衝突,差一點將中蘇推向全面戰爭。

「人們總是用歷史來做政治猜想,」拉林說,他認為要求歸還符拉迪沃斯托克就像要求美國歸還阿拉斯加一樣不現實。

在他看來,說符拉迪沃斯托克曾經屬於中國,本身就是一個誤讀史實導致的「謬說」,它的依據是,在俄羅斯人來到這個天然港口周圍無人居住的山上定居之前,中國人只是有時會到這一帶打漁、捕海參。他說,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羅斯建起來的,這是「一個無法改寫的史實」。

中國人用以稱呼這座城市的名字——海參崴(sea cucumber bay),大體上可以翻譯成「海參灣」。不過,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海參崴根本不是漢語,而是滿語,即1644至1911年清王朝統治中國期間宮廷裡使用的語言。

不論海參崴屬於哪種語言,幾乎所有的中文觀光手冊和旅遊指南都把它當成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初的也是真正的名字。

即便在俄國統治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國居民數量有時也跟俄羅斯人幾乎不相上下。例如,1912年,這裡將近30%的人口是中國人,剩下的則是俄羅斯人以及大量歐洲人、日本人、美國人等其他外國人。

1917年的俄國革命帶來了巨大變化。那以後,蘇聯當局宣布該市為敏感的軍事區,並把它封鎖了起來。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外國人才被允許回到這裡。

這座人口約為60萬的城市, 目前是中國遊客和商人極為青睞的目的地,他們把斯波提夫納亞大街(Sportivnaya Street)上一個破舊的市場變成了充滿活力的商業區。

市場上有一名來自中國的鞋匠,名叫丁申航(音)。他說他過去五年裡都會來符拉迪沃斯托克,因為家鄉黑龍家那邊的競爭太激烈。

「在清政府被迫將這裡割讓給俄國人之前,這片地方全是中國的,」丁申航邊說邊指向擠滿中國商人及俄羅斯顧客的街道。但他還表示,「把它收回來」會「挺麻煩的」,意味着要打仗,「誰也不想那樣」。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Good6Bad0
2016/08/02, 11:49:29 晚上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