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alden學術臺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
[越列越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1952年不到150頁如今已經快一千頁
瘋與不瘋,誰說了算?
http://pansci.tw/archives/81584

精神科醫生奉為圭臬的DSM手冊再版後,為何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被視為精神醫學的「公關災難」?我們目前對「瘋狂」的定義究竟有何憑據?新興科技會幫助我們建立更踏實的診斷原則嗎?

作者/喬‧卡洛(Jo Carlowe)
譯者/陳雅汝

正常和瘋狂據說只有一線之隔。多虧2013年5月出版的一本書,現在這條界線變得更模糊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不是什麼舊書,它被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奉為圭臬。打從DSM第五版(DSM-5)出版,短短幾個月內就爆發極大的爭議。批評者認為,這本手冊把尋常的行為歸類為精神失常,英國心理學會(BPS)警告,正常經驗現在或許會被貼上「可能汙名化的醫學標籤」,導致「可能有害的醫療介入」。

DSM在1952年首次出版,這是精神科醫生的實用指南,可以查到所有公認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症狀檢核表。精神科醫生把病人描述的不適症狀和手冊比對,找出適合的分類標籤,像是躁鬱症、急性壓力症(ASD)、身體症狀疾患(SSD)等等。DSM最新版是美國精神醫學會近20年來首度全面更新。最新版新增了15種精神疾病,引起軒然大波。如果因親人過世而傷心欲絕,現在可能會被診斷為重鬱症(MDD)。發表演說前緊張到不行,這可能是「僅限於表演時的社交焦慮症」。甚至捨不得丟棄舊物,也可能被歸類為「囤積症」(參見〈正常或瘋狂?〉一欄)。

DSM-5出版後,大家最關切的是「喪親之痛排除原則」竟然被撤銷了。根據這項原則,在某人喪親的頭兩個月內,醫生不能把他診斷為重鬱症。批評者指出,DSM-5廢除這一條,等於是把悲慟視為精神失常。大衛‧庫普佛醫生(David Kupfer)是DSM-5編輯小組的主席,他出面為這項決定辯護。他表示,排除喪親之痛毫無助益,因為這暗示「悲慟能讓人免受重鬱症之苦」,讓某些人無法得到協助。

精神疾病越列越多


批評者有艾倫‧法蘭西斯醫生(Allen Frances),他是DSM編輯小組的前任主席。他認為更新後的手冊把正常人變少了,「悲慟成了『重鬱症』,擔心生病成了『身體症狀疾患』,發飆成了『侵擾性情緒失調症』(DMDD),狂吃成了『暴食症』。過不了多久,幾乎人人都會得『注意力缺失症』(ADD)。」

DSM不斷擴張勢力,感到沮喪的不只法蘭西斯一個。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所的教授西蒙‧威瑟利爵士(Simon Wessely)指出,「精神疾病的數目悄悄地攀升。」1917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只有列出59種精神疾病,如今手冊上列了將近300種。

不過,美國精神醫學會提出不同的數字,他們說DSM-5正式納入的精神疾病只有157種,這取決於把哪些疾病算進去。有些疾病因為放在「尚待進一步研究」的標題下,所以沒算進去;有些疾病以前是同一種,現在卻細分成數種。大家普遍的共識是,DSM-5列出了297種精神疾病。無論如何,DSM越來越厚是不爭的事實:1952年這本手冊不到150頁,如今已經快1,000頁了。

DSM的前身是名為《醫學203》(Medical 203 )的軍事手冊,這本手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問世,對戰後軍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做了分類。在這本手冊出版以前,市面上沒有關於精神疾病定義的「辭典」,一名醫生稱為「憂鬱症」的疾病,另一名醫生可能會用不同的病名來稱呼,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DSM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這本手冊本來是打算做為研究工具,但原本鉅細靡遺的教科書沒多久就被當成使用手冊。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DSM-III),真正開創了精神醫學診斷的新時代。第三版納入80種新疾病,讓我們認識了「社交恐懼症」、「重鬱症」等等病症。

但批評者主張,新增的疾病不是因為出現了明確的證據才被列入,比方說,所謂的社交恐懼症不過是把「羞怯」重新包裝而已。心理治療師詹姆斯‧戴維斯(James Davies)在《瘋狂:精神醫學為何弊大於利》(Cracked: Why Psychiatry is Doing More Harm Than Good)書中描述,DSM-III的內容不是由嚴謹的科學來決定,而是由委員會決定。這個編輯小組由精神科醫生組成,他們決定哪種精神疾病可以列入,所以最會嚷嚷的人就可以為所欲為。戴維斯寫到,編輯小組有名成員曾經宣稱,「我們不能納入這個⋯⋯因為我平常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潛在症狀就被排除了。
Good0Bad0
2015/07/10, 4:21:10 凌晨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發起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