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轉貼】何謂大小之辯?請提出莊子原文,再提出思辯方式,舉例說明,最好是還有引申義
【莊子】 內篇逍遙游第一
(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
湯之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此小大之辯也!
大鵬飛往南海的壯舉,卻為細小的蜩、鳩、斥鷃之類的飛蟲雀鳥所譏笑。不過莊子之以為大鵬之遊算不得「逍遙」之同時,亦並不同意蟬、鳩、斥鴳之見。在寫蜩與學鳩對大鵬的諷笑時,莊子也著重寫其「有所待」。蜩與學鳩說的「我決而起飛」句的「決」字,除了解「疾貌」外,更有「隨自己意願」、「隨時可起飛」之意。此則蜩與學鳩皆自以為「無所待」,比大鵬更逍遙、更自由。這是「大小之辯」。莊子乃舉出「適莽蒼者,三餮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的事例,正所以明「大」、「小」皆有所待,只不過其「所待」不同罷。畢竟蟬、鳩的眼光如豆,「之二蟲,又何知」呢!
另外,莊子借著與惠施的問答,以明二人思想不同:
惠施執著大小,執著有用為用,而暗中卻是譏調莊子之,言乃「大而無用」的。他由整個的葫蘆,而分剖為瓢,由瓢又擊為碎片,這是一種分析的精神是名家所主。他的意思原在求其有用,於是就以有為的態度,去尋求大瓠的適用條,但結果則歸於完全無用。
惠施接著又說臃腫的樗,大而無用,以此明譏莊子的話亦像那棵樹似的,大而無用,此與「五石之瓠」一節,寫法相同。
惠子的這樣拿成見來對待事物,便是「有所待」,有所待,自然不能優游自得而逍遙了。
莊子則主順應自然,要忘名忘功忘己。「宋人有善為不手之藥者」一節,主要在說明善於「用」的人多得很,稍微有一點兒用的,就不會被這種人放過,於是,想忘名忘功也不能了。又惠子的大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因此「立之于塗,匠者不顧」,正因其「無所可用」,得以不為斧斤所傷,故其「無用」,就是「大用」,說明一無可用,然後能無知忘功,得以逍遙。
莊子一無執著,亦因物為用。他注重渾同,反對以私意而從事支離破碎的工作。他順著萬物的本性,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大瓠不能盛水,又何必一定使它盛水呢﹖為什麼不順其性作為腰舟而渡呢﹖課文中「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一句,真是妙不可言。又樗樹無用,何不把它栽種在「無何有之鄉」裡或是廣大無垠的曠野呢﹖這樣,人便可以無所拘束地在其側旁休息,逍遙自得地寢臥其下了。所以莊子評惠子「拙于用大」。由此更進一步說明「以無用為用」,以應總論中「遊無窮」及「無所待」之意,而歸結於「逍遙遊」的主旨。
參考資料
莊子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218177
(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
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
湯之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
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此小大之辯也!
大鵬飛往南海的壯舉,卻為細小的蜩、鳩、斥鷃之類的飛蟲雀鳥所譏笑。不過莊子之以為大鵬之遊算不得「逍遙」之同時,亦並不同意蟬、鳩、斥鴳之見。在寫蜩與學鳩對大鵬的諷笑時,莊子也著重寫其「有所待」。蜩與學鳩說的「我決而起飛」句的「決」字,除了解「疾貌」外,更有「隨自己意願」、「隨時可起飛」之意。此則蜩與學鳩皆自以為「無所待」,比大鵬更逍遙、更自由。這是「大小之辯」。莊子乃舉出「適莽蒼者,三餮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的事例,正所以明「大」、「小」皆有所待,只不過其「所待」不同罷。畢竟蟬、鳩的眼光如豆,「之二蟲,又何知」呢!
另外,莊子借著與惠施的問答,以明二人思想不同:
惠施執著大小,執著有用為用,而暗中卻是譏調莊子之,言乃「大而無用」的。他由整個的葫蘆,而分剖為瓢,由瓢又擊為碎片,這是一種分析的精神是名家所主。他的意思原在求其有用,於是就以有為的態度,去尋求大瓠的適用條,但結果則歸於完全無用。
惠施接著又說臃腫的樗,大而無用,以此明譏莊子的話亦像那棵樹似的,大而無用,此與「五石之瓠」一節,寫法相同。
惠子的這樣拿成見來對待事物,便是「有所待」,有所待,自然不能優游自得而逍遙了。
莊子則主順應自然,要忘名忘功忘己。「宋人有善為不手之藥者」一節,主要在說明善於「用」的人多得很,稍微有一點兒用的,就不會被這種人放過,於是,想忘名忘功也不能了。又惠子的大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因此「立之于塗,匠者不顧」,正因其「無所可用」,得以不為斧斤所傷,故其「無用」,就是「大用」,說明一無可用,然後能無知忘功,得以逍遙。
莊子一無執著,亦因物為用。他注重渾同,反對以私意而從事支離破碎的工作。他順著萬物的本性,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大瓠不能盛水,又何必一定使它盛水呢﹖為什麼不順其性作為腰舟而渡呢﹖課文中「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一句,真是妙不可言。又樗樹無用,何不把它栽種在「無何有之鄉」裡或是廣大無垠的曠野呢﹖這樣,人便可以無所拘束地在其側旁休息,逍遙自得地寢臥其下了。所以莊子評惠子「拙于用大」。由此更進一步說明「以無用為用」,以應總論中「遊無窮」及「無所待」之意,而歸結於「逍遙遊」的主旨。
參考資料
莊子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218177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