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
那些幫你了解「佔中」的香港電影
那些幫你了解「佔中」的香港電影
時報看中國 黃安偉 2014年10月13日
香港電影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經常被拿來與好萊塢和寶萊塢相比較。從李小龍式的功夫片,到王家衛的回憶沉思錄,香港電影深受全球觀眾的喜愛,不過它們也反映出當地人的情感,以自己的方式對香港人每天感受到的社會變遷做出評註。香港的電影從業者們經常參與該市的政治生活。
被抗議者稱之為「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的民主運動也不例外。《好萊塢記者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一篇文章引用香港媒體說,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是第一批聲援抗議者的演員之一,他譴責警察使用催淚彈對付學生。
「市民、學生爭取訴求很勇敢,令人感動,」周潤發說,「所有學生都很理智,如果政府沒有一個新方案,可以讓香港市民、學生滿意,這個抗爭我想不會停。」其他聲援學生的知名演員包括劉德華、梁朝偉和黃秋生。
近些天,隨着事態繼續擴大,研究中國電影的評論家、學者、電影節策展人謝楓(Shelly Kraicer)為《時報看中國》(Sinosphere)整理了一份香港電影名單,他認為這些電影為了解「雨傘革命」(有時也稱為「佔領中環」運動)及其政治、社會變革目標,以及北京的中共領導人允許香港實行充分民主選舉的訴求提供了背景參考。謝楓的名單和評論如下:

杜琪峰2005年的電影《黑社會》是關於有組織的犯罪和政治陰謀。
Tartan Films
儘管香港電影商業性強,面向廣大觀眾,但它一直是反映該地政治焦慮的鏡子,記錄著它複雜的歷史。下面,我按照主題簡要介紹一些港片,它們對理解如今的「佔領中環」運動及其焦慮根源、歷史先例和誘發原則至關重要。
香港警匪片一直為混亂、焦慮和悲觀的政治電影提供舞台和實驗室。導演杜琪峰是領軍人,徐克、林嶺東和吳宇森也貢獻了自己的黑暗版本。
杜琪峰的《黑社會》(2005)和《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講述的是在內地監管/干預下的香港三合會選舉。你不必太費力就能解讀這部電影的寓意。杜琪峰的《奪命金》(2011)不太像警匪片,更像政治/金融片。它展示的是被金錢控制的香港(一個由資本界定的法律控制的社會)。隨着貧富差距拉大,富豪們獲利,普通人遭受損失或幻想逃避現實的方法。

周六旺角的一個抗議地點。最近的事件在香港影迷中引起共鳴。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林嶺東的《龍虎風雲》(1987)是受1984年《中英聯合宣言》啟發的幾部影片之一。它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的一個特色:無政府焦慮電影,表達民眾對中國控制這片土地最黑暗的恐懼。其他重要例子包括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許鞍華的《投奔怒海》(1982)、麥大傑和徐克的《妖獸都市》(1992)、杜琪峰和程小東的《現代豪俠傳》(1993)、游達志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1998)。
陳友的《不脫襪的人》(1989)和吳宇森的《喋血街頭》(1990)是通過歷史寓言(1967年香港的共產主義暴動和越南戰爭)表達香港人對19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震驚和恐懼。
不過,所有這些影片既不黑暗也不焦慮。香港電影具有強烈的、具有抵消作用的樂觀主義。
許鞍華的《千言萬語》(1999)展現出香港的社會行動主義和理想主義特色:許鞍華認為人道的公民社會是香港在內地統治下能擁有社會正義的保證。
還有許鞍華的另一部電影《桃姐》(2011)。許鞍華是一位不可迴避的香港電影導演,她在片中對香港人及其價值觀做了極為深入的思考。《桃姐》和她的另一部微觀縮影式的傑作《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表明,私人生活是道德行為的避難所和泉源——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現實主義烏托邦思想的理念。
陳果的《香港製造》(1997)是對香港身份的現代結構更歡鬧的呈現,直到如今它仍是香港最好的獨立電影之一。
歷史與政治:成龍(他過去站在香港人這邊,後來把自己重新塑造成「中國愛國者」)在自己的歷史喜劇《A計劃》(1983)中展示了香港人的反殖民主義精神和創造力。
邱禮濤的《等候董建華髮落》(2001)和唐書璇的《再見中國》(1974)更直白地展示主權移交後的政治與經濟。它們以中國和香港為主題,是顯然具有明確立場的政治寓言電影。
更近一些的電影包括麥侯賽因的《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2012)和賴恩慈《N+N》(2012)。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是年輕女性。前者是持批評態度的紀錄片,後者是滿懷希望的紀錄片和紀錄故事片的結合;兩者都描繪了香港人反對中國聯合當地大亨進行統治的個人抗爭行為。
潛在的問題:香港電影一直以來時常展現下層社會面對資本剝削時的抗爭,從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到張之亮的《籠民》(1992)。《籠民》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審視了香港的下層社會——那些住在籠子般的小屋裡的人。陳果的《細路祥》(1999)從本質上講是這類電影的現代升級版,片中貧窮的旺角小主人公們在1997年主權移交前夕聲稱香港是他們自己的。
中港的緊張關係在香港電影中隨處可見。有時被大肆渲染,有時被弱化為喜劇和鬧劇。陳果的傑作《榴槤飄飄》(2000)深刻審視了「一國兩制」如何體現在一名往來於香港和中國東北的中國年輕性工作者身上。
香港也拍過一些通過類型片修飾,努力緩和緊張關係的喜劇片,包括張堅庭的《表姐你好野》(1990)和彭浩翔的《春嬌與志明》(2012)。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香港電影,都反映出香港的動蕩與活力,以及它在面對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的最大挑戰時流露出的最黑暗的恐懼,乃至它的力量源泉和樂觀精神。
翻譯:王相宜
時報看中國 黃安偉 2014年10月13日
香港電影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經常被拿來與好萊塢和寶萊塢相比較。從李小龍式的功夫片,到王家衛的回憶沉思錄,香港電影深受全球觀眾的喜愛,不過它們也反映出當地人的情感,以自己的方式對香港人每天感受到的社會變遷做出評註。香港的電影從業者們經常參與該市的政治生活。
被抗議者稱之為「雨傘革命」(Umbrella Revolution)的民主運動也不例外。《好萊塢記者報》(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一篇文章引用香港媒體說,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是第一批聲援抗議者的演員之一,他譴責警察使用催淚彈對付學生。
「市民、學生爭取訴求很勇敢,令人感動,」周潤發說,「所有學生都很理智,如果政府沒有一個新方案,可以讓香港市民、學生滿意,這個抗爭我想不會停。」其他聲援學生的知名演員包括劉德華、梁朝偉和黃秋生。
近些天,隨着事態繼續擴大,研究中國電影的評論家、學者、電影節策展人謝楓(Shelly Kraicer)為《時報看中國》(Sinosphere)整理了一份香港電影名單,他認為這些電影為了解「雨傘革命」(有時也稱為「佔領中環」運動)及其政治、社會變革目標,以及北京的中共領導人允許香港實行充分民主選舉的訴求提供了背景參考。謝楓的名單和評論如下:

杜琪峰2005年的電影《黑社會》是關於有組織的犯罪和政治陰謀。
Tartan Films
儘管香港電影商業性強,面向廣大觀眾,但它一直是反映該地政治焦慮的鏡子,記錄著它複雜的歷史。下面,我按照主題簡要介紹一些港片,它們對理解如今的「佔領中環」運動及其焦慮根源、歷史先例和誘發原則至關重要。
香港警匪片一直為混亂、焦慮和悲觀的政治電影提供舞台和實驗室。導演杜琪峰是領軍人,徐克、林嶺東和吳宇森也貢獻了自己的黑暗版本。
杜琪峰的《黑社會》(2005)和《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講述的是在內地監管/干預下的香港三合會選舉。你不必太費力就能解讀這部電影的寓意。杜琪峰的《奪命金》(2011)不太像警匪片,更像政治/金融片。它展示的是被金錢控制的香港(一個由資本界定的法律控制的社會)。隨着貧富差距拉大,富豪們獲利,普通人遭受損失或幻想逃避現實的方法。

周六旺角的一個抗議地點。最近的事件在香港影迷中引起共鳴。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林嶺東的《龍虎風雲》(1987)是受1984年《中英聯合宣言》啟發的幾部影片之一。它代表了香港電影業的一個特色:無政府焦慮電影,表達民眾對中國控制這片土地最黑暗的恐懼。其他重要例子包括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許鞍華的《投奔怒海》(1982)、麥大傑和徐克的《妖獸都市》(1992)、杜琪峰和程小東的《現代豪俠傳》(1993)、游達志和杜琪峰的《非常突然》(1998)。
陳友的《不脫襪的人》(1989)和吳宇森的《喋血街頭》(1990)是通過歷史寓言(1967年香港的共產主義暴動和越南戰爭)表達香港人對19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大屠殺的震驚和恐懼。
不過,所有這些影片既不黑暗也不焦慮。香港電影具有強烈的、具有抵消作用的樂觀主義。
許鞍華的《千言萬語》(1999)展現出香港的社會行動主義和理想主義特色:許鞍華認為人道的公民社會是香港在內地統治下能擁有社會正義的保證。
還有許鞍華的另一部電影《桃姐》(2011)。許鞍華是一位不可迴避的香港電影導演,她在片中對香港人及其價值觀做了極為深入的思考。《桃姐》和她的另一部微觀縮影式的傑作《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表明,私人生活是道德行為的避難所和泉源——這是香港人最接近現實主義烏托邦思想的理念。
陳果的《香港製造》(1997)是對香港身份的現代結構更歡鬧的呈現,直到如今它仍是香港最好的獨立電影之一。
歷史與政治:成龍(他過去站在香港人這邊,後來把自己重新塑造成「中國愛國者」)在自己的歷史喜劇《A計劃》(1983)中展示了香港人的反殖民主義精神和創造力。
邱禮濤的《等候董建華髮落》(2001)和唐書璇的《再見中國》(1974)更直白地展示主權移交後的政治與經濟。它們以中國和香港為主題,是顯然具有明確立場的政治寓言電影。
更近一些的電影包括麥侯賽因的《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2012)和賴恩慈《N+N》(2012)。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都是年輕女性。前者是持批評態度的紀錄片,後者是滿懷希望的紀錄片和紀錄故事片的結合;兩者都描繪了香港人反對中國聯合當地大亨進行統治的個人抗爭行為。
潛在的問題:香港電影一直以來時常展現下層社會面對資本剝削時的抗爭,從李鐵的《危樓春曉》(1953)到張之亮的《籠民》(1992)。《籠民》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審視了香港的下層社會——那些住在籠子般的小屋裡的人。陳果的《細路祥》(1999)從本質上講是這類電影的現代升級版,片中貧窮的旺角小主人公們在1997年主權移交前夕聲稱香港是他們自己的。
中港的緊張關係在香港電影中隨處可見。有時被大肆渲染,有時被弱化為喜劇和鬧劇。陳果的傑作《榴槤飄飄》(2000)深刻審視了「一國兩制」如何體現在一名往來於香港和中國東北的中國年輕性工作者身上。
香港也拍過一些通過類型片修飾,努力緩和緊張關係的喜劇片,包括張堅庭的《表姐你好野》(1990)和彭浩翔的《春嬌與志明》(2012)。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香港電影,都反映出香港的動蕩與活力,以及它在面對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的最大挑戰時流露出的最黑暗的恐懼,乃至它的力量源泉和樂觀精神。
翻譯:王相宜
本貼文共有 0 個回覆
此貼文已鎖,將不接受回覆
發表文章 | 發起投票 |